國際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市長論壇的幾點總結.pdf
國際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市長論壇 的幾點總結 能源基金會 中國可持續能源項目 2004年 11月 10 11日在昆明翠湖賓館召開國際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市長論壇 。 這次論壇由建設部和工程院主辦 , 能源基金會 /歐盟中國能源環境項目 /德國技術合作公司協辦 , 昆明市政府承辦 。 出席會議的有中國政協副主席 、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 , 建設部副部長黃衛 , 云南省省長徐榮凱等領導 。 高級顧問委員會主席柯爾布恩 ·威爾伯 ( Cole Wilbur) , 高級顧問傅志寰 、 陳清泰 、楊紀珂 、 托馬斯 ·喬漢森 ( Thomas Johansson) 和 彼得 ·布雷德福 ( Peter Bradford) 出席了會議 。 出席會議的外國市長有瑞士蘇黎世市長 , 德國弗萊堡市長 , 前哥倫比亞波哥大市市長 , 以及來自英國倫敦 、 德國柏林的市長代表 。 國外貴賓共有 50多位 。 出席會議的國內貴賓有濟南 、 ???、 福州 、 廣州等市長 , 北京 、 上海 、 天津和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 , 以及其他 12個城市的代表 。 中方代表共 150名左右 。 共有 250名代表和列席代表參加了本次論壇 。 徐匡迪院長從宏觀的角度 , 深入闡明了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的內涵 , 指出城市發展的目標和政策主導作用 。 黃衛副部長具體的闡述了公共交通優先 、 扶持和發展快速公交系 統 , 加強建筑節能 , 重點抓好建筑節能實施等關鍵問題 。 會議的議題主要集中在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兩大領域 。 國內外市長介紹了城市能源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 。 國內外著名專家介紹的內容深刻 , 提出了許多有益的政策建議 。 兩個技術分會進一步加深了對政策和關鍵技術的了解 。 會議期間 , 代表們還參觀了昆明市的新的公交系統 。 這次會議開的很成功 , 代表們收獲頗大 , 對于今后的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的實施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 論壇的議題是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 , 著重討論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發展戰略 。 現歸納和總結如下幾點共識 1 城市可持續能 源發展的目標是 , 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生活和生產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 提供清潔的 、 可靠的和低成本的能源 。 與此同時 , 力求能源利用所產生的外部成本最低 , 避免走高增長高污染的老路 。 能源的高效利用 , 尤其是終端的高效利用 , 以及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具體措施 。 堅持科學發展觀是城市可持續能源發展的根基 , 使城市成為清潔的 , 安全的和適合居住的地方 。 2 城市交通資源是有限的 。 城市交通的總體目標應是以人為本 , 以最小成本和便捷的方式實現人和物的移動 ; 與此同時 , 使交通運輸所產生的對社會環境和公眾健康的不利影響最少 。 在資源占 有的公平性的分配上和運輸效率上 , 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 , 尤其是扶持和發展快速公交系統 , 為所有的城市居民 , 包括低收入家庭 , 提供一種便捷 、 舒適 、 高效 、 快速的低成本交通方式 。 3 快速公交系統是將道路 、 車站與交通樞紐 、 車輛 、 線路 、 收費系統和運營保障系統有機綜合起來的一種公交模式 。 與傳統的軌道交通模式相比 , 新型快速公交系統具有投資少 、 運力大 、 建設周期短 、 運行成本低 、 轉軌靈活等優點 。 快速公交系統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一條有效的途徑 , 但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 建設快速公交系統 , 應與地鐵 、 輕軌 、 普通公交 、 市郊火車 、 小汽車 、 自行 車和步行相互配合 , 實現不同交通方式之間的方便換乘 。 應加大公交車的路權和道路設計與改造 。 4 建立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規體系 , 引導規范公共交通的發展 。 政府在交通公共財政資金的分配上 , 應將建設快速公共交通系統放在首位 , 或從國家在軌道交通的投資預算中切一部分給快速公交系統 。 應鼓勵私人部門和企業參與規劃和投資 , 包括國外資本和技術資源 。 快速公交系統只需軌道交通投資的 10, 卻能達到軌道交通的相同運力 ; 建設周期縮短三分之二 , 能較快緩解嚴重的交通擁堵 。 在規劃設計上 , 要充分考慮如何發揮快速公交的優點 , 力求設計時就達到高起點 , 高質量 。 尤其在基礎設施 ( 道路 、 站臺 、 通道 ) 上一次到位 , 避免建設 改造 再建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 。 在快速公共交通的設施上 , 應采用高新技術設施和裝備 , 增加道路的運輸能力和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 。 在環境保護和減低污染物排放方面 , 大容量的運輸系統可采用天然氣 、 高清潔柴油 、 高效內燃機 、 混合動力和燃料電池 , 做到污染排放小和經濟可行 。 5 發展快速公交系統要從政策機構體制 、 管理 、 收費與價格 、 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等各個方面同時入手解決才行 。 要特別提倡自行車和步行 。 從設計 、 保護和優化上統籌考慮 , 建設環境優美 、 人性化的自行車道和步行路 , 以及公園 和公共設施 。 利用經濟調控手段 , 例如擁堵收費 , 限制小汽車的使用率和擴大公共交通發展空間 。 僅靠修筑更多的道路 , 不能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頑癥 。 6 城市建筑消耗近一半的能源和其他主要資源 。 建筑節能的目標是以最小的能耗和污染排放 , 滿足舒適的居住要求 , 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 經濟增長和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 , 使建筑能源消耗急劇增加 。 各城市應抓住機遇 , 落實建筑節能各項工作 。 新建建筑必須達到節能標準 。推廣建筑物節能標識 , 政府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應以建筑物節能標準和標識作為依據 。 7 改革建筑物能源消費的政府補貼政策和積極推進供熱體制改革 。 逐步取消政府對消費者的補貼 , 實行誰消費誰付費的原則 。 采用新的政策 , 補貼低收入家庭 。 使消費者有節能的動力和義云南省省長徐榮凱 務 。 采用競爭機制 , 打破壟斷 , 促使能源供應商 ( 熱力 、 燃氣 、 電力等 ) 降低成本以減少政府補貼 。 8 要建立和實施嚴格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 。 在規劃 、 審批 、 設計 、 施工 、 竣工驗收和物業管理全過程中加強建筑物節能審核和監督 。 政府的監管尤其重要 , 要加強監察和執法力度 , 實施激勵政策 。 也可利用市場機制 , 提倡企業自查自律 , 協會等社會團體的督查 , 以及公民舉報 、 投訴和法律訴訟 。 政府應提高預算和編制 , 建立嚴格的執法隊伍 。 減少和杜絕建筑節 能標準實施和督察過程中的腐敗現象 。 9 制定強制性家用電器的最低能耗標準以及節能產品的認證制度和標識制度 。 倡導家電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 積極研發 、 生產和銷售高效節能產品 。 將電器節能標準 、 建筑節能標準和電力需求側管理相結合 。 提高公眾的支持和購買高效節能產品的認識 。 政府在政策 、 激勵措施和節能信息傳播上應起主導作用 。 10 利用科技進步 , 節約和循環使用各類資源和能源 。 采用可再生能源 , 如太陽能電池 、 熱水器 、 地熱 、 地溫等技術 , 與常規能源相輔助 , 逐步達到零排放的綠色建筑 。 熱電冷多聯產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節能措施之一 。 11 可持續城市 能源發展要樹立長期的和近期的具體目標 , 達到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 , 公共財政和投資的可持續性 , 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 政府部門政策的可持續性和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性 。 具體的指導原則可以歸納為 政府主導 、 公眾參與 ; 環境友好 、 協調發展 ; 立法執法 , 監管監督 ; 科技創新 、 市場培育 。 12 政府主導 。 政府主導主要表現在指導城市規劃 , 制定和貫徹實施政策 , 建立市場激勵措施 , 嚴格執法和市場價格監管 , 保護公共利益 。 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對策是 建立穩定透明的法律法規體系 , 指導城市長期發展規劃 , 包括快速公交系統的配置和建筑節能的具體目標 。 將部門的管理職能從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監管中剝離出來 。 政府的工作重心要從經濟發展優先轉向能源 、 環境和社會平衡發展優先 ; 從投資財政體系轉向公共財政體系 ; 從控制型的行政體制轉向開放監管型的行政體制 。 這種轉型有利于促進公共交通和建筑節能管理 。 制定與實施各項技術標準 , 最為急迫的包括城市環境排放標準 、 空氣質量標準 、 燃料經濟性標準 、 燃料質量標準 、 建筑物節能標準和家用電器標準 , 以及標準和標識的認證 、 宣傳和實施 。 制定基礎設施投資標準 , 鼓勵各種產權性質的法人 , 包括私營和國外投資者 , 參與交通設施和建筑節能的投資 。 制定公共財政政策 , 確定價格和稅收政策 , 取消所有消費者的能源補貼 , 重新制定低收入家庭的政府補貼規定 , 實施價格和稅收引導政策 。 積極的稅收政策包括燃油稅 、 能源消費稅 、 碳稅和節能稅收減免等 。 建設部副部長黃衛 哥倫比亞波哥大市前市長 恩里克 潘納羅薩 深化改革 , 打破市場壟斷 , 深化改革 , 引入競爭 , 降低成本 。 改革交通管理體制 , 引入公交服 務專營和特許權制度 。 引導和疏理建筑市場的無序競爭 , 使投資者和開發商樹立環保和節能建筑的品牌 。 在交通和建筑領域 , 確定誰使用誰付費和誰消費誰付費的原則 。 提高財政投入 , 支持建立監管機構和充實人員編制 , 加強建筑市場耗能產品的監管 , 減少和杜絕腐敗行為和現象 。 政府采購計劃應支持清潔車輛 、 節能建筑物和高能效電器的購置 。 扶持高效節能新產品的產業化 , 擴大市場份額 。 配合其他部門的環保和節能措施 , 如電力市場的需求側管理和節能服務公司 , 推動建筑 ( 包括家用電器 ) 節能 ; 利用清潔汽車計劃 , 推動清潔的快速公交系統 。 加強能力建設 , 培養各類人才 。 編制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的技術規范文件 。 建立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的示范項目 。 在此基礎上 , 加速推廣普及 。 充實加強建筑和城市交通能耗及其環境影響的統計體系和數據發布 。 13 公眾參與 。 充分發揮 NGO 作用和公眾參與的熱情 , 培養公民的節能環保意識 ,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 , 做到公眾參與的可持續性 。 具體的行動綱領是 NGO 和公眾應積極參與政府政策制定 , 倡導和推動立法 , 積極配合執法 。 推動信息傳播范圍和深度 , 積極購買高效家用電器和清潔汽車 , 將市場需求的信息回饋給政策決策者和制造廠商 。 提倡乘 坐公共交通系統 , 騎自行車和步行 。 改變舊有的消費習慣和價值觀 , 減少私車使用率和節約能源 , 培養新的消費風氣和習慣 。 積極購買綠色電力和清潔燃料 。 推動政府政策 、 法規和標準的透明度 , 便于公眾參與聽證和批評 。 建立由社會資助的技術 、 經濟和政策研究組織 NGO, 提供獨立的公正的建議 。 支持附加收費 , 配合政府公共財政資金建立公共利益基金 , 資助快速公交系統和清潔能源的發展 。 北京市政府秘書長隋振江 上海市政府秘書長洪浩 14. 環境友好 。 環境友好的可持續性應當減少能源利用對公眾身體健康和環境的不利影響 , 減少自然資源消耗 , 實施循環經濟 , 實現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 具體的行動綱領 和對策是 應將環境友好的資源節約型社會樹立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 實施城市污染物排放總量的控制及減排目標和時間表 。 用環境友好的標準衡量評價政府的政策 、 法規和標準 , 以及社會民間的活動 。 不符合環境友好的項目 , 應重新制定和審查 。 快速公交系統收費和建筑物能耗價格應考慮全社會成本 , 包括交通擁堵造成的損失 。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法律規定的期限 , 不斷強化和提高環境保護和排放的標準與法規 。 按照城市區域功能的劃分 , 確定污染收費標準和道路使用收費標準 。 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 。 污染收費的一部分應用于城市環境友好的項目 , 如 快速公交和高效家用電器 。 15 協調發展 。 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應當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其他目標和任務協調和結合起來 。 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對策是 在全部資源的總成本限制下 , 優先發展快速公交系統和建筑節能 , 對經濟效益高的項目給予優先權 。 完善投資和財務管理 , 促使投資多元化 , 并使投資者有一定的回報 。 可考慮用其他補償的形式 , 如快速通道周邊土地的開發利用 , 使投資有穩定和可持續性 。 快速公交系統和節能建筑應與土地利用和其他資源利用相結合 。 滿足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 考慮公共利益 , 尤其是社會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需求 。 減少社會的負面影響 和避免損害公共利益 。 協調中央與城市管理部門 , 城市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工作與合作 , 確立高層次的政府牽頭協調機構 , 通力發展快速公交系統和節能建筑 。 16 強化節能 , 結構優化 。 節能是可持續能源城市發展的核心 , 是最經濟的低成本的一種能源供應方式 。 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對策是 在最低能源標準的基礎上 , 制定高效能源標準 , 并為下一步標準的提高打下基礎 。 在立法或法規中 , 要對標準加嚴的時間做出明確的規定 。 利用稅收杠桿 , 鼓勵企業研發和生產新的高能效產品 。 鼓勵為節能做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 。 對違反法律和節能標準規定的 , 實施經濟 、 行政 、 吊銷 營業執照和法律處罰等制裁措施 。 鼓勵使用清潔燃料和能源消費的低碳化 。 發展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礦石燃料 , 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節能上的應用 。 倫敦市長代表羅納 羅伊 交通設施和建筑物開發商和運營商 , 應充分考慮可再生能源的設施銜接 , 不得阻止或拒絕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在交通規劃中 , 強調快速公交系統使用清潔燃料 。 17 立法執法 , 監管監督 。 缺乏立法執法體系的建設和強有力的監管監督 , 節能和環保的政策只能束之高閣 , 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 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對策是 地方人大行使立法權力 , 根據本地區的條件和要求 , 制定更為嚴格的排放標準和節能標準 。推動公 交系統和建筑節能法規的建立 。 加強執法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 政府監管和民間自檢自律體制相結合 。 鼓勵民間舉報 。 從舉報和行政訴訟過渡到民事和法律訴訟 。 實施所有車輛排放標準的監測和維護計劃 , 包括公交車和政府用車 。 由各個城市設立節能監管機構 , 在政府的委托下 , 監察法律和政策執行的情況 。 公眾或團體可向法院對監管不力的節能監管機構提出申訴 。 逐步完善地方執法體制的能力建設和運行管理 。 18 科技創新 , 市場培育 。 科技在長期的發展規劃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具體的行動綱領和對策是 在建筑物中使用高效節能材料 、 門窗 、 節電設施等 , 進 一步降低能耗 。 批量化 、 規?;蜕唐坊l展可再生能源 , 利用市場機制 , 降低成本 , 普及技術含量高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 。 利用市場培育機制 , 推動建筑節能領域中的新技術 、 新材料和新產品的產業化發展 。 制定實施快速公交系統的試驗項目 , 積極采用先進科技技術 , 例如收費系統 、 信號系統 、 GPS 定位和汽車入站提示等 。 研發和生產大容量 、 安全可靠的公共交通用車 。 示范和推廣先進的混合動力和氫動力燃料電池的公共汽車 , 在快速公交系統上首先推廣 。 19 可持續城市能源發展是世界各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 城市能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重要措 施組成部分 。 在交流 、 借鑒 、 對話 、 合作的原則下 , 開展廣泛的活動 , 促進城市的可持續能源發展 。 美國派克德基金會主席 卡羅 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