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頂層設計技術報告(提交EF).pdf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中國建筑 節能頂層設計 China energy development trend report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定額研究所 2015.1.12 項目信息 項目資助號 G-1307-18660 Grant Number G-1307-18660 項目期 08/1/2013-07/31/2014 Grant period08/1/2013-07/31/2014 所屬領域 建筑節能 Sect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項目概述 見執行摘要 Project Discription See cutive Summary 項目成員 林常青 潘 振 章文杰 楊仕超 劉 剛 林波榮 周 輝 孫 智 馬 揚 劉俊躍 毛 凱 馬曉雯 Project team Lin Changqing Pan Zhen Zhang Wenjie Yang Shichao Liu Gang Lin Borong Zhou Hui Sun Zhi Ma Yang Liu Junyue Mao Kai Ma Xiaowen 關鍵詞 建筑節能、頂層設計、 總量控制 、 能耗強度 Key Word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op-level design、 Total amount control、Energy intensity 本報告由能源基金會資助。 報告內容不代表能源基金會觀點。 This report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It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Energy Foundation. I 摘要 中 國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經過 30 余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 的 進步 ,建筑節能成就顯著 。建筑節能的法律法規 和 標準逐步健全 、 財稅激勵力度不斷加大、節能技術和產業穩步提升、節能監管和服務能力逐年加強,建筑節能工作已經覆蓋了全國各氣候區、城鎮各類新建及既有建筑,并開始向農村地區拓展,形成了全社會普遍關心、重視、參與建筑節能的氛圍。在保持較低建筑 能耗 強度的情況下, 建筑 室內舒適度明顯改善、建筑能效明顯提高。 然而 ,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建筑業將持續高速發展,建筑存量將快速增加,建筑能耗總量必然快速增長。 2010 年底,全國建筑存量達到465 億 m2。 若保持當前城鎮化速度和建筑節能減排工作模式, 2030 年中國 建筑存量將接近 800 億 m2,建筑總能耗將達到 14.6 億 tce。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緊迫 。 為了 減少 能源消耗 、 保護大氣環境 ,中國政府已經提出實施能源消費革命 、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 的要求 , 2020 年社會一次能源消費總量 將 控制在 48 億tce。到 2020 年中國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礎上降低 40~45。中美兩國 2014 年 11 月 12 日在北京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已明確宣布“計劃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 建筑作為能源消費的主要領域之一 , 必須轉變增長模式和 節能方式 ,才能適應國家節能減排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本課題基于上述現狀,分別從國家能源供應層面和滿足建筑運行需要層面,研究了中國未來可能的建筑能源消費 總 量,提出了建筑能耗總量控制目標、實現總量控制的路線,以及相應的政策保障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建議。 本課題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分四種情景分析了未來中國建筑領的能源消費總量,并提出了到 2030年將建筑能耗控制在 1112 億 tce 的建議。 2.分析了當前建筑節能模式和 建筑 節能標準存在的不足,建議盡快由控制建筑性能性指標的模式轉向控制建筑能耗指標的模式,并分別測算 了 未來新建II 建筑和既有建筑能耗強度控制目標,以及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長期目標和分階段目標。 3.測算了建筑面積對建筑能耗總量的影響,并從建筑節能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未來中國建筑面積總量和人均住宅面積的控制目標建議。 4.圍繞著建筑能耗總量控制目標,結合當前存在的障礙和困難,從法律法規、 節能監管 、考核體系、工作機制、建筑節能標準、激勵 措施 和能源價格政策、能力建設、宣傳教育等方面,系統提出了政策保障體系;從節能技術、 產品、產業、基礎研究等方面,提出了 技術保障體系。 III Summary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in China’s building area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30 years, which has made much progress fo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e system of building law, regulation and standards has been gradually perfected, the financial incentives are also intensified, the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re steadily improved, and the energy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capacity have been strengthened annually.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work has covered all climate zones, all types of new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and extended to the rural areas, which ed an atmosphere that all society cares and gets involved in this industry. The indoor comfort and energy efficiency has been outstandingly improved while maintaining relatively low building energy intensity. However,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New-typ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industry will continuously develop with high speed, the building stock will rapidly increase, and the total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inevitably face a rapid growth. Till the end of 2010, the building stock in China achieved 46.5 billion m2. If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urbanization speed and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ork pattern, the building stock will reach 80 billion m2 with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1.46 billion tce. Th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sk of building area is therefore very difficult and urgent. 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tect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th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energy consuming re and controlling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that the total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of all society will be limited to 4.8 billion tce in 2020, and CO2 emission per GDP will reduce 40-45 in 2020 compared to 2005. China announced it intends to achieve peaking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ound 2030 and to make its best effort to peak early, according to the joint announcement ‘China-US Joint Announcement on Climate Change’ made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n Beijing on Nov. 12 of 2014. IV As one of the major energy-consumed field, building must change the growth and energy saving mode, so that it can adaptive to the new policy and requirement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situation, the programme conducts the research of China’s future possibl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national energy supply and building operation demand, proposes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 and the road-map to realize it,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system and technical suggestions. The main results of the programme 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Analyzing the futur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in 4 scenarios, and propose to control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to 1.1-1.2 billion tce. 2, Analyzing the current building energy saving patter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giving the suggestions to trans the work from control building perance indicator to control energy consumption indicator as soon as possible; Calcula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new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as well as the long-term and interim objectives of low energy building and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efficient retrofit. 3, Calculating building area’s impact on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for the first time giving the proposal of control objectives of China’s building area and residential area per capita in the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4, Based on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objective, combining the current barriers and difficulties, propose a policy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law and regulation, energy saving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uation mechanism, work pattern,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 incentives, energy price policy, capacity building,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etc; propose a technology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energy efficient technology, products, industry,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so on. V 目錄 一、引言 1 (一)課題研究背景 1 (二)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 3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內容 4 二、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現狀 5 (一)建筑節能成就 5 (二)建筑能耗現狀 7 (三)國際社會的評價 10 三、建筑領域節能減排面臨的障礙和瓶頸 . 12 四、我國能源供應及建筑能耗上限預測 17 (一)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 17 (二)我國能源生產與消費現狀及預測 18 (三) 2030 年我國建筑領域能源消費上限分析 . 20 五、建筑能耗 影響因素的敏感性 22 (一)宏觀因素 22 (二)微觀因素 23 六、建筑領域節能減排中長期規劃與實施路線 27 (一)影響建筑領域能源消費的參數分析 27 (二)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綜合情景設定 44 (三)不同綜合情景下的建筑能耗總量估算 45 (四)建筑領域能源消費占比及目標的初步分析 49 (五)階段目 標和實施路線分析 51 (七)未來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實施路線及中長期目標 63 七、建筑領域節能減排效益分析 69 (一)經濟效益 69 (二)社會效益 69 (三)環境效益 71 (四)典型節能政策措施的效益 71 VI 八、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保障 77 (一)完善法律法規,保證措施落實 77 (二)加強組織協調,確保步調一致 77 (三)完善考核體系,強化 能耗監管 78 (四)創新工作機制,完善節能制度 79 (五)加大扶持力度,保證激勵實效 81 (六)完善標準機制,加強前瞻性 82 (七)推動技術進步,提供充足支撐 83 (八)提高準入門檻,加強 市場監督 83 (九)加大基礎研究,完善數據統計 84 (十)開展能力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85 (十一)做好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節能意識 86 九、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技術保障 . 87 (一)建立以建筑能耗量、用能指標為控制目標的建筑用能全過程管理體系87 (二)推動建筑節能關鍵技術研究,加大推廣力度 89 (三)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產品進步 90 (四)完善建筑節能標準體系 91 (五)統一建筑節能計算方法,完善計算軟件及配套的數據庫 91 十、結論與建議(展望) 92 (一)結論 92 (二)建議 93 (三)展望 95 附錄 A 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發展歷程及成就 . 97 (一)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發展歷程 97 (二)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成就 104 (三)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工作深化方向 133 附錄 B 我國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不足和發展障礙 136 (一)政 策法規方面 136 (二)管理方面 138 VII (三)標準規范方面 139 (四)能力建設方面 140 (五)節能意識方面 142 (六)基礎數據方面 143 (七)基礎研究方面 144 (八)產業和技術方面 146 附錄 C 國際上建筑節能的歷程和經驗 . 150 (一)歐盟 150 (二)德國 156 (三)丹麥 168 (四)英國 175 (五)加拿大 185 (六)美國 190 (七)日本 199 (八)對我國的啟示 206 附錄 D 有關名詞解釋及說明 210 附錄 E 參考文獻 215 (一)法律法規 215 (二)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 215 (三)統計資料 216 (四)學術論文 216 (五)專著 219 (六)標準 219 (七)研究報告 220 1 一、 引言 (一)課題研究背景 1.節能減排面臨巨大的任務和壓力 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依賴于能源供應量的增加。然而,世界能源儲量日漸匱乏,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 同時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導致 CO2、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環境。近年來,由于 CO2 濃度升高帶來的氣候變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碳排放及大氣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范圍的高度關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成就 舉世 矚目。但能源消費也隨之快速 增長,到 2012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已經達到 36.17 億 tce( 噸標準煤 ) 。我國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 2008 年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 年排放 量 已達 60 億噸。污染排放引發的大氣污染甚至霧霾 ,對社會和公眾健康造成 嚴重影響 。 2009 年 11 月 25 日國務院常務會議 決定,到 2020 年我國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在 2005 年的基礎上降低 40~ 45。要完成 這一目標, 需要全社會、各行業付出巨大 的努力。 中美兩國 2014 年 11 月 12 日在北京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我國已明確宣布 “計劃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 ”。 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 。 2.建筑領域節能減排難度大,其成效影響著總體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國際上通常將節能減排劃分為三大領域 , 分別是工業 、 建筑和交通 ,并且將建筑領域的能耗限定為建筑運行階段的能耗(即狹義的建筑能耗), 包括采暖、空調、照明、熱水、炊事、電器設備等的能耗 。 目前我國的建筑 能耗 無論是絕對量還是在社會終端能耗中的占比,都不容小覷。 與工業和交通相比,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難度大、工作復雜,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是建筑能耗的構成要素繁多、涉及面廣,需要從多個技術角度入手;二是建筑類型多、南北氣候差異大,能耗的影響因素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建筑的影響程度不同,需要分門別類采取措施;三是建筑存量大,建成年代不同,改造困難多( 改造 目標難確定、資金渠道不暢、對居民干擾大,不容易被接受);四是建筑(尤其是住宅)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對于能耗高的建筑,也不能采取類似工業領域“關停并轉”2 的“一刀切”措施 ;五是單純從節能量的效益角度看,建筑節能的成本效益不明顯;六是建筑節能效果的實現還有賴于全國人民的行為節能。 隨著城鎮化發展、城鎮人口的增加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產業占 GDP 比例的加大以及制造業結構的調整,建筑能耗總量及其在社會終端能耗中 比例 均 將持續 提高。從發達國家 建筑 能耗增長 過程 看,我國未來建筑能耗 可能 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即達到社會總能耗的 33。對于正處于大規模發展的建筑行業來說,節能減排的任務和壓力更大、要求更高,其成效將成為決定 我國 能否實現 2030 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重要因素 之一 。 3.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已實施 30 余年,成就顯著 我國建筑領域自 20 世紀 80 年代初啟動節能工作,并率先編制了采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在標準的引領下,節能技術、產品、產業不斷取得突破和發展,建筑節能的相關法規政策、基礎研究、服務能力不斷加強,為建筑節能的進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經過 30 余年的努力,我國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工作已取得矚目的成就,在保持較低能耗強度的情況下,建筑室內舒適度明顯改善、建筑能效明顯提高,并且形成了有關各方普遍關心、重視、積極參與節 能的氛圍。 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也已經實現了所有氣候區和建筑類型的全覆蓋。 截至 2013 年,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 88億平方米,約占城鎮民用建筑面積的 30。 過去 30 年,建筑節能一直以控制建筑各 組成部分 ( 圍護結構、設備系統等 ) 的節能性能為主 ,較少關注其能耗強度及實際能耗, 主管部門 、 監督機構 、 設計 、 施工 、監理等 重點 對建筑分部分項的節能性能進行控制和把關 。這種控制性能指標的模式,簡潔明了,易于操作和監督,并且 有利于推廣普及具體的節能技術 ,在建筑節能初級階段,對于推動建造環節的節能實施,成效明顯,歐美國家無一例外均采取過這種模式。 但是,控制建筑性能指標的節能模式 ,因較少關注建筑的實際能耗和能耗強度,已逐漸暴露出其弊端, 無法準確核算建筑節能的實際效果(節能量)。隨著節能減排任務的不斷加重,建筑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模式必須隨之調整。住房 和 城鄉建設部為滿足建筑節能發展的需要,已立項編制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能耗標準,對各類民用建筑運行階段的實際能耗強度做出明確要求,力求做到建設和運行“兩手抓”。這種工作思路上的轉變,順應了當今國際上建筑節能發展的最 新潮流。 3 (二)課題亟待解決的問題 1.當前建設階段的節能控制模式亟需轉變 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能耗標準 是 以建筑 的 實際用能數據為基礎,采用 “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 ” 相結合的方式,確定 出 不同氣候區 、 不同建筑類型的建筑能耗指標 , 解決的是運行階段建筑能耗強度控制 目標 ,但對于大量即將新建的建筑,如何在設計階段就對其 單位面積的用能指標 進行控制,避免“達標建筑能耗高”的現象,該標準不能給予直接的指導。 我國 30 年的節能工作歷程已經使建筑師、工程師、研發、建設方及有關主管部門等形成了思維上的定勢,他們無法自行按照運行 階段的能耗強度 控制 指標 ,測算出建設階段的控制要求,仍然可能按現 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的性能指標去實施, 很 可能建造出高能耗的建筑,這將給民用建筑能耗標準落實帶來更大的困難。因此,必須在規劃、設計、建造階段均增加 建筑用能 指標,并且給出可操作的方法, 以 便于有關各方去執行、監督,才能容易被接受,民用建筑能耗標準才容易落實,實現 建設和運行的 “兩手抓”。 2.建設階段的 建筑用能 指標需要合理設定 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能耗標準的能耗強度指標,不能直接作為今后新建建筑規劃 和 設計階段的 用能指標 ,理由 ( 1)民用建筑能耗標準的能耗強度指標是基于當前不同類型建筑的平均能耗水平,經修正后確定的, 其中 建筑能耗約束值可以作為目前既有建筑的節能目標,目標值可作為 今后一段時間內 新建建筑 運行階段 的節能目標 ; ( 2)未來新建建筑 在建設階段用能指標是在建筑物規劃和設計時,按照標準氣象參數和運行工況計算出來的設計值,表征的是建筑物在標準工況下的能效。盡管該指標并不完全代表建筑物運行階段的實際能耗大或小,但會直接影響到運行階段的建筑能耗強度。因此,該指標 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國家層面能源供應能力、碳減排控制要求以及建筑運行需求( 室內舒 適 度)等因素, 即 除了 要 滿足工作和生活對建筑舒適度的要求外,更要適應國家層面節能減排的要求。 注建設階段的建筑用能指標是指在建筑規劃和設計階段的能耗強度設計值,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術語,可以采用用能指標、能效指標、 能源需求指標 、 能耗強度設計值、 標稱能耗強度 等來表示,本報告將一直采用“建筑用能指標”來表述。 3.未來運行階段的建筑能耗強度指標必須與國家節能減排目標銜接 4 2014 年 11 月 19 日 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 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2014-2020年) ,提出“ 到 2020 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 48 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 42 億噸左右”。這是我國政府首次明確提出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但目前國家尚未給出未來建筑領域能源消耗總量的控制目標。 盡管已有研究機構著手對未來建筑領域能耗總量進行研究,但大多是基于建筑領域自身出發,圍繞當前的能耗水平以及未來的技術進步、產品設備能效、政策法規與激勵措施支撐力度、節能能力等進行的預測。 從當前節能減排形勢看,建筑領域 盡快主動公布 與國家能源供應和碳減排相銜接的 能耗總量控制 目標 (爭取主動) 。 未來,國家標準民用建筑能耗標準修訂 時 ,除了應當考慮當時建筑能耗的平均水平外,必須 與 國家層面 不斷更新的 能源 消費總量控制目標 、碳減排的要求 緊密結合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建筑領域的任務、實現節能減排的量化目標。 (三)研究目的和主要內容 1.研究目的 本課題的目的是通過研究回答以下三方面的問題,為 我 國政府未來制訂建筑節能發展政策提供研究基礎和支撐 ( 1)建筑領域節能減排量化的中長期目標到 2030 年,建筑領域合理的能源消費總量,并確定新建建筑設計階段的 用能 指標、運行階段的能耗強度指標,依此作為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中長期目標; ( 2)階段目標、任務 和實施路線根據中長期目標,確定今后 15 年的分階段目標、任務及其實施路線( 5 年目標),做到分階段實施和落實; ( 3)節能減排的保障需求根據建筑節能減排現狀及目標,結合新型城鎮化背景,分析影響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關鍵因素,以及對政策法規、激勵措施、工作機制、標準、技術、產品、服務、監督等的需求,明確今后在保障方面的努力方向。 2.主要研究內容 ( 1)建筑領域能源消費總量從多角度、不同節能情景及可行性等分別進行估算,以期得到合理的結果; ( 2)影響建筑領域能源消費總量的關鍵因素; ( 3)建筑領域節能減排可行的 實施路線; ( 4)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的保障措施和技術方向。 5 二 、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現狀 (一)建筑節能成就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國家層面正式啟動建筑節能工作,經過 30 多年的努力, 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 六 個方面 1.實施范圍基本全覆蓋,建筑節能意識普遍提高 我國建筑節能工作是從采暖地區城鎮新建居住建筑率先開始的, 80 年代開始實施第一步節能(節能率 30), 95 年開始實施第二步節能(節能率 50) , 2010 年前后部分省市開始實施三步節能( 節能率 65)甚至四步節能( 節能率 75) ; 2000 年后擴展到夏熱冬冷地區和夏熱冬暖地區的居住建筑,以及全國范圍城鎮新建公共建筑。近些年,國家層面通過補貼政策,推動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 , 部分省市開始探索農村地區建筑節能工作。 “十二五”建筑節能專項規劃 到 2010 年底,全國城鎮新建建筑設計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為 99.5%,施工階段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比例為 95.4%。僅僅 “十一五 ”期間,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 48.57 億平方米;北方采暖地區 15 個省區市共完成既有建筑改造面積 1.82 億平方米;全國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 14.8 億平方米,淺層地能應用面積 5.725 億平方米,光電建筑應用已建成及正在建設的裝機容量達1271.5 兆瓦。 建筑節能工作已經覆蓋了全國各氣候區、城鎮各類新建及既有的民用建筑,并開始向農村地區拓展。 全國城鎮節能建筑占既有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23.1%,其中比例超過 30%的省市有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北、吉林、遼寧、江蘇、寧夏、青海、新疆等。 截至 2013 年底,全國城鎮累計建成節能建筑 88 億平方米,約占城鎮民用建筑的30,形成了每年 8000 萬噸標準煤的節能能力,其中“十二五”前三年建成 39 億平方米 ;全國累計 完成 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和節能改造 8 億平米 。 在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的大力宣傳和強力推動下,全社會的建筑節能意識明顯提高,建設、設計、施工、監理、運行、監管理及節能技術、產品和設備研發生產等單位均重視建筑節能工作,社會公眾普遍關心建筑的節能品質。 2.建筑節能法律法規基本健全 6 “十一五 ”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經修訂頒布執行,專門明確規定了建筑節能工作的監督管理和主要內容,并寫明 “建筑節能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組織制定,并依照法定程序發布 ”;可再生能源法頒布執行,明確提 出鼓勵發展太陽能光熱、供熱制冷與光伏系統,并規定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技術經濟政策和技術規范;民用建筑節能條例頒布實行,作為指導建筑節能工作的專門法規,詳細規定了建筑節能的監督管理、工作內容和責任。這些法律法規的實施,解決了建筑節能工作長期缺少法律依據的尷尬局面,使全國的建筑節能工作走上依法開展和監管的道路。 3.建筑節能標準逐步健全 借鑒歐美國家建筑節能標準的經驗,我國于 1986 年發布實施了第一本建筑節能標準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 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86,即節能 30的 標準(一步節能)。從此我國建筑節能領域的標準不斷得到補充、完善,建筑節能領域的標準無論是在數量、覆蓋范圍上,還是制修訂進度上都得到極大的完善,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 ( 1)標準覆蓋的地域范圍不斷擴大從嚴寒寒冷地區擴大到夏熱冬冷地區、夏熱冬暖地區; ( 2)標準涵蓋的建筑類型不斷拓展從城鎮居住建筑拓展到公共建筑、農村建筑; ( 3)標準涉及的工程階段不斷增加從節能設計增加到建筑節能工程施工驗收、運行維護以及既有建筑節能改造; ( 4)標準涉及的專業領域不斷豐富從建筑圍護結構、供熱和制冷的性能要求,擴展到引導和 鼓勵可再生能源、熱回收技術、自然通風、被動技術、智能化控制 技術等的利用; ( 5)標準對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嚴寒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于 1995年和 2010 年分別發布實施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對外墻、門窗、屋頂等圍護結構的節能性能以及供熱系統的節能性能和控制要求不斷提高,其他標準,例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等均在及時修訂中。 4.建筑節能財稅激勵力度不斷加大 國家財政積極支持建筑節能工作。財政部、住房 和 城鄉建設部先后共同設立了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資金 ”、 “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專項資金 ”、“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獎勵資金 ”、 “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財7 政補助資金 ”等多項建筑節能領域專項資金。中央財政安排資金用于鼓勵和支持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等方面。 同時,各級地方財政也給予建筑節能工作大力支持。北京、上海、重慶、內蒙古、山西、江蘇、安徽、深圳等地對建筑節能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安排了專項資金。據不完全統計, “十一五 ”期間,省級財政共安排 69 億元建筑節能專項資金,地級及以上城市市級財政安排 65 億元建筑節能專項資金。 5.建筑節能技術和產業得到提升 在國家、地方及科研單位和企業的持續投入下,建筑節能技術不斷得到突破,節能技術和產品的市場供應能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例如建筑規劃和設計技術,施工技術,門窗節能技術,外墻和屋頂的保溫隔熱技術,遮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照明、制冷、供熱及能源控制技術 均得到突破,形成了一系列的關鍵技術,研發了大批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裝置,不但促進了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科技水平的整體提升,而且形成了一大批新興節能產業。 6.建筑節能監管和服務能力得到加強 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建立了建筑節能專項設計審查、節能工程施工質量監督、建筑節能專項驗收、建筑能效測評標識、建筑節能信息公示等制度,實現了從設計、施工圖審查、施工、竣工驗收備案到銷售和使用的全過程監管。 同時,第三方專業化建筑節能服務機構得到培育和發展,不斷滿足建筑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等方面的市場需求,建筑節能服務市場初步建立。 (二)建筑能耗現狀 1.建筑能耗數據 我國一直沒有建立專門的建筑能耗統計和發布渠道,缺少完整的、官方發布的數據。目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 能耗測算分析結論有 ( 1)我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 2003 年組織專家 對建筑能耗 的 測算結果為,建筑能耗約 4.61 億 tce(注 噸標準煤)占社會總能耗的 27.5; ( 2) 王慶一教授按國際通行的能源平衡定義和計算方法,參考相關行業統計、專項調研、專家咨詢、研究資料,調整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綜合能源平衡表,得出 2006 年8 我國建筑終端能耗(即民用、商用部門能耗)為 3.7 億 tce(熱電當量法),占全社會終端能耗的 21.7; ( 3)同濟大學龍惟定教授 通過分析我國能源統計數據 , 并比較我國與美國和日本的產業結構差異后提出,我國建筑能耗在社會總能耗中的比例大致在 20左右 , 2003年我國建筑能耗約為 3.3 億 tce, 其中 10~ 13%是采暖能耗, 7~ 10%是其他能耗,大致相當于日本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水平; ( 4) 清華建筑節能研究中心建立了以能耗強度 為 基礎 、 由統計數據進行宏觀驗證的我國建筑能耗模型 ,并 得出 2010 年我國建筑總商品能源消耗為 6.25 億 tce(發電煤耗法),占當年全社會一次能源消耗的 19.23。 2.建筑能耗測算 本報告 分別 采用 建筑面積負荷強度法 和 統計年鑒能源數據拆分法 對建 筑能耗進行了初步測算 , 結果如下 ( 1) 建筑面積負荷強度法 (自下而上估算, 即總能耗量 建筑面積 單位面積負荷強度 運行時間 ) 按照這個方法,經初步測算, 2010 年全國民用建筑能耗約為 7.15 億 tce,占 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 21.97(全國民用建筑能耗 總量為各類型用能建筑的面積與相應能耗強度相乘,具體數值參見 本報告第 六 部分)。 ( 2) 統計年鑒能源數據拆分法 (自上而下的測算) 中國統計年鑒 的能源消 費 總量包括 農、林、牧、漁、水利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其他行業,生活消費。年鑒 中沒有建筑的能源消費總量,因而把農、林、牧、漁、水利業,工業 ,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