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北京低碳城市設計國際工作坊.pdf
1 2014 北京低碳城市設計國際工作坊 簡 介 太原促進高效, 節能, 低碳的住區 規劃 清華大學 麻省理工學 院 劍橋大學 慕尼黑工業 大學 重慶大學 2014 年 9 月 2 2014 Beijing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Joint Studio 2014 北京 低碳城市設 計國際工作 坊 參加人員名 單 I. 教師 1. Professor Dennis Frenchman, MIT 2. Professor Jan Wampler, MIT 3. Professor Christopher Zegras, MIT 4. Professor Thomas Georg Auer, TUM 5. Dr. Vicky Cheng, TUM 6. Mr. Daniele Santucci, TUM 7. Professor Koen Steemers, UCAM 8. Dr. Ying Jin (金鷹), UCAM 9. Dr. Anthony James Hargreaves, UCAM 10. Professor Mao Qizhi (毛其智), THU 11. Professor Zhang Jie (張杰), THU 12. Professor Shao Lei (邵磊), THU 13. Professor Zhao Wanmin ( 趙萬民), CQU 14. Professor Li Heping (李和平), CQU II. 學生 1. Johnna Cressica Brazier, MIT, 助教 2. Xie Yang (解揚), THU, 助教 3. Zhai Bingzhe(翟炳哲), THU, 助教 -- 4. Alice Davis, MIT 5. Anson Stewart , MIT 6. Agustina Gonzalez Cid , MIT 7. Elizabeth Galvez, MIT 8. Allegra Fonda-Bonardi, MIT 9. Ethan Lay-Sleeper , MIT 10. Kuan Butts, MIT 11. Paloma Gonzalez Rojas, MIT 12. Patrick Evan Little, MIT 13. Rena YANG, MIT 14. Kara Elliott-Ortega, MIT 15. Kun QIAN(錢坤), MIT 16. Xu ZHANG (張旭), MIT 17. Zhao MA ( 馬昭), MIT 18. Longrui PENG (彭瀧瑞), MIT 19. Meng REN ( 任萌) , MIT 20. Akhila Jambagi, TUM 21. Michael Alexander Kramer, TUM 22. Anna Valeria Marchetti, TUM 23. Boris Berndtson , TUM 24. Rüdiger Sch?tzler, TUM 25. Sofia Sfakianaki, , UCAM 26. Steffi Kuhn Ellen Kuhn, UCAM 27. Thi Tram, UCAM 28. David Stephen Jones, UCAM 29. Wang Jixiao ( 王霽霄), THU 30. Zhang Bo (張波), THU 31. Li Chenxing (李晨星), THU 32. Wu Junda ( 吳俊妲), THU 33. Ge-Pei Meizi (葛裴美子), THU 34. Xu Zheyuan ( 許哲源), THU 35. Chen Ye (陳 也), THU 36. Liu Chao (劉超), THU 37. Fan Jinglin ( 樊瀞琳), CQU 38. Ma Yugang ( 馬宇剛), CQU 備注 MIT -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US 麻省理工學院 TUM - Technische Universit?t München Germany 慕尼黑工業大學 UCAM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劍 橋大學 THU -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清華大 學 CQU - Chongqing University China 重慶大學 項目聯系人 毛其智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 郵箱 1 一 、課程計 劃安排 “中美聯合城市設計工作坊” 是清華大 學與麻省理工學院 (MIT)在 共同舉辦的研 究生教學活動。每兩年一次,中美兩國師 生以中國城市發展中的熱點問題為對象, 進行實地的調查研究,并在選定的具體地 段上開展城市設計。 該教學活動自 1985 年 起已連續舉辦了近 30 年, 在國際建筑與規 劃教育界產生了積極和廣泛的影響。 2014 年 6 月, 在清華- 劍橋-MIT 三校低 碳能源大學聯盟項目“低碳城市設計從 選擇評估到政策實施”和能源基金會“低 碳 城市發展項目”的資助下,來自清華大 學、MIT、 劍橋大學、 慕尼黑工業大學和重 慶大學的 52 位師生, 共同舉辦了為期四周 的“ 2014 年 北京低碳城市設計國際工作坊” 。 工作坊在 對 三校低碳聯盟與能源基金會資 助 的 相關項目進行研討的基礎上, 選擇山 西省太原市小店區塢城村作 為 城市設計的 具體地段 , 對 太原城市住區節能與建設進 行相應的課程學習和調查研究。 1 教學目的 本次課程為期四周,通 過 背景介紹、 實 地 踏勘、方案初步設計、能耗預測與設計 方案反饋調整等環節,引導學生運用相關 研究成果與技術工具,在城市設計層面研 討低碳城市與社區的規劃設計方法與思想。 圖 1 工作坊 在清華大 學舉 行開班儀 式 具體要求 第一, 課程要求學生將關注 面拓展至整個城市,深入思考低碳城市發 展與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探求城市與區域、城市與建筑可持續發展 的 內涵,培養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認 知 ;第二 , 課程要求學生在綜合分析的基設計 教學 2 礎上尋求合理是解決途徑,并最終落實于 面向低碳目標的城市設計上,提出城市住 區的空間設計方案 ; 第 三 ,課程要求學生 具有高度敏感的節能意識, 了解空間形態 對 居住能耗的作用途徑,熟悉基本的 建筑 節能技術與綠色建筑設計方法。 2 課程要求 設計地段選在太原市小店區塢城村這 一 建筑形態混合多樣、社會關系錯綜復雜 的區域, 占地范圍 35 公頃, 常住人口約 10000 人, 是一片以 “城中村” 為主、 在近 年來高速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的建成區。 課程要求學生進行區域性調研, 發現問 題,提出整體城市設計構想,并據此選擇 重點地段進行深入的城市設計。具體要求 包括第一,將地段置于太原市城鎮化 背 景中進行考察,重點考察該 地段與周邊公 共空間的關系、分析新建地鐵等交通條件 改善對 區域發展的 影響;第二,深入全面 認識地段的發展歷史、現狀問題與 未來 前 景 ;第三,在上述分析基礎上對整個地段 進行整體城市設計,以 空間改善為載體, 以低碳城市設計為原則,形成解決問題的 理念、途徑和具體方案;第四,各小組在 各自形成的整體城市設計方案基礎上,進 行深化的小地段城市設計;第五,根據能 耗 方程預測城市設計方案的能耗表現,調 整城市設計方案,最終達到以形態設計營 建低碳城市社區的目的。 圖 2 設計基 地在太原 市區 的位置圖 圖 3 設計基 地衛星影像 圖 圖 4 設計基地 的用地 構成 3 二 、教學的 過程與啟示 2014 年北 京低碳城市設計國際工作坊, 教學過程緊湊有序、設計作業深入多樣, 互動式學習卓有成效。 現 從 設計選址、國 際平臺、全程參與三個方面加以總結。 1 設計選址 激發師生 教學互動 課程選擇太原城 市 發展的 焦點地段之 一 作為設計對象,鼓勵學生充分認知在中 國煤炭產量最大的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 塢城村這個快速城 鎮 化 進程中城市功能、 空間形態與社會沖突都較為 突出的典型 地 區 , 以低碳的視角針對實際問題提出解決 方案,激發了師生的教學互動。 首先, 華北南部地區現有的幾個省會城 市 由于經濟、氣候、地勢、歷史原因等多 重原因, 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形勢都很 嚴峻,在調研過程中師生都充分感受到對 這一地區開展節能設計的必要性。其次, 太原市區人口約 300 萬,與北京、天津等 擁有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比較,規模相對 較 小 ,但又不失其 多元性和復雜性,適于 掌控; 通過教學安排,教師和學生分組進 行城市多地段的考察、分析和比較,在短 時間內對整個城市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滿足了對城市整體性認知的課程要求 。 第 三,設計地段作為“ 城中村 ” 地區, 亟待 進行改造,并 具有多重可塑 性,教師在教 學中鼓勵學生運用多方案比較的方式梳理 問題、尋找答案。從最終的課程匯報成果 中可以看出,各國學生的 多元個性和主動 性得到較為充分的發揮。 2 國際平臺 促進多元 文化交匯 本課程搭建了國際交流平臺, 不同文化 背景師生組合、當地規劃部門與 各院校 不 同專業領域的學者參與,為課程設計帶來 了多元化的思考。例如, 外 國 學生對中國 “ 城中村 ” 獨特的空間形態與城市肌理感 到 非常新鮮和有趣,在設計處理中一般 都 希望盡可能保留并延續原有的形態 與肌理; 而中國學生對這些狀況和目前政府的拆遷 改造方式 較 為 熟悉,在設計過程中往往 傾 向 于 進行大規模改造重建。雙方觀點不斷 碰撞,激發出更多的靈感火花,形成對問 題更為全面的思考。又比如德國學生由于 具有較強的工程專業背景,能夠更早、更 主動地在設計中融入各種建筑節能技術。 英國學生基于他們的設計背景,則更 偏重 用空間形態的設計手法達到低碳節能的 課 程目標。 此外,教學中安排了太原市規劃 局 等當地專業技術人員和 具有不同專業背 景 的當地學者參與課程討論,使 學生們在 跨文化的交流與協作中更好理解了城市設 計 的學習方向和 創建低碳節能社區實踐 的 復雜性與多元性。 3 全程參與 探索情景 教學模式 由于大部分學生對 教學課程選定的 設4 計地段乃至中國華北地區的社會文化歷史 環境都比較陌生,因此,工作坊十分注重 了 課堂教學之外的案例調研 、 歷史文化景 點的參觀和設計實踐環節,力爭讓外國學 生 多了解一些中國國情,在學習乃至生活 的各方面能夠盡快適應中國的文化背景。 在 前期的 地段踏勘環節中,工作坊不僅 安 排了當地規劃局進行太原城市發展的全面 介紹,還帶領學生廣泛參觀了太原市不同 歷史時期的建筑風貌。 回到北京之后,工 作坊還組織了學生對北京的新舊建筑、典 型風貌區進行了調研走訪,讓學生在最短 的時間內熟悉中國的風土人情,從而在設 計環節能夠真正做到“接地氣” , 而不是僅 從表面形式上完成設計方案。從實際效果 來看, 山西省和太原市的規劃部門領導在 聽取工作坊 最 終 匯報 時 , 對各組方案的可 操作性和實際意義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三 、結語 本次設計是每兩年一次的 “中美聯合城 市設計工作坊”的擴大與延伸。這個工作 坊已經走過了近 30 年 的歷程。 30 年來 ,工 作坊教學組織的 方方面面都 有了不小的變 化 。早年的設計地段都選自北京的城近郊 區,近年來的設計地段相繼擴展到濟南 、 太原等城市;最初的參與院 校 僅為清華 和 MIT ,今日已擴展到國內外五所著名高校; 工作坊的關注重 點從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的 保護與發展 , 逐漸演變到全面關注城市的 可持續發展問題。 回顧本年度的國際工作坊教學活動,我 們期盼未來的聯合設計課程能夠進一步長 遠計劃、精心選題、周密安排,以更好推 動中外高等院校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圖 5 師生在 設計基地 進行 現場調研 圖 6 工作坊 最終設計 匯報 展 圖 7 工作坊 舉辦低碳 城市 設計研討 會代 表合影 5 附 工作坊 設計成果 簡介 第一 組 “五 種” 設計團隊 Kara Elliott-Ortega Ethan Lay-Sleeper Kun Qian (錢坤) Jixiao Wang (王霽霄) Boris Berndtson 可持續的城市設計不僅僅在于節約能 源,更是在經濟與社會層面具有源源不斷 的發展動力。而問題深重、利弊共存的城 中村,則希望延續其自下而上的高度活力 與多樣性,同時在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兩 方面實現健康有序的可持續發展。 “五種”希望通過植入五個城市功能 組團,帶動城中村產業發展,激發社區的 自我更新進程,一方面避免全盤重建帶來 的能源物質過度消耗與文脈斷裂,一方面 盡量保留原社區的活力與多樣性,發揮自 下而上的內在動力,避免過度干預。 植入組團充分考慮基地歷史、 現狀基礎 與發展潛力,并在功能上相互關聯,從農 業生產、市集出售到餐飲業消費,從廢物 原料回收、工藝品制造到創意市集,同時 融合發展文化藝術產業,形成城市生態體 系在功能、物質與能量上的循環系統。通 過增加就業推動經濟發展,并依托本地就 業減少人口流動性、促進社區人際網絡形 成,有助于形成安全穩定、自我管理、具 有歸屬感的健康社區。在物質層面,通過 植入組團引入更多基礎設施, 如地下停車、 水循環、能源站等,并通過局部增加建設 強度,提高容積率與空間利用效率。 除五個重點建設組團外, 對地段基底進 行設計引導與技術應用,降低城市能耗、 提高環境品質。城市更新將提高容積率與 功能混合;增加小型綠地與屋頂綠化;建 筑形體退讓以利于光照深入;增加高層建 筑的立體庭院以利于通風;將公共活動與 街道生活引向空中,在屋頂層形成陽光充6 足而視野開闊的城市活動表層。 在技術上, 包括廣泛使用太陽能光電板與熱水器,應 用低溫輻射地板采暖技術,建立水、廢棄 物與余熱回收利用系統等。 7 第二 組 “ 社 會計算表 ” 設計團隊 Paloma Gonzalez Rojas Agustina Gonzalez Cid Longrui PENG (彭瀧 瑞) Sofia Sfakianaki Zhang Bo (張博) 設計方案致力于改善城中村現有居住 環境,設計出總體能耗較低的聚落形態, 增加城中村村民的就業機會和家庭收入, 為農村人口創造進入城市的跳板。 原先塢城村的地塊都是耕地, 村民以種 菜為生?,F在,租住在這里的外來人口比 本地村民多十 倍。城中村低廉的生活成本 和雜居的居住模式提供給外來人口一個理 想的由農村戶口轉變為城市戶口的跳板。 整體保護下的局部改造和新建是改善 城中村村民生活條件的兩個重要步驟?;?于不同聚落形態在 Energy Proa 中的能 耗計算結果,城中村聚落形態下的生活總 體能耗最低。因此,方案整體保留城中村 聚落形態,局部改造現有建筑,在發展不 健全的區域新建建筑群。 局部改造有利于改善生活環境質量 對 原有建筑的局部進行合理改造,把不適宜 居住的消極空間轉換為積極空間。轉換原 有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空間的用途,設置 為城中村的基礎設施。 對屋頂的充分利用可以增強城中村的 生產力由于城中村集體土地的邊緣性和 復雜性以及相比較于國有土地使用權的低 廉性,它擁有旺盛的需求市場,土地使用 權的差別使城中村得以客觀存在。 通過專門的規劃與建設部門審核之后, 房屋租戶或房屋業主可以進行適當的屋頂 建設。 建設內容包括美化社區的屋頂花園,8 培育蔬菜花卉的種植園,飼養家禽的養殖 園和臨時居住所需的輕型結構等。 在設計方案中, 新建建筑群被規劃在各 個城中村聚落的核心位置,以點帶面激發 附近區域的城中村活力。位于基地北區的 新建群體以酒店作為主要功能,餐飲集中 區位于基地中部,服務南北城中村聚落。 南區的寫字樓區域和回收中心致力于降低 環境污染和能耗,并為塢城社區居民提供 更多的就業機會。 通過在城中村的整體聚落形態下新建 建筑群,希望保持城中村聚落的低能耗優 勢,充分發揮城中村在城市中的特殊性, 降低生活成本,改善居住條件,促進雜居 錯落的城中村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為農 村人口創造進入城市的跳板。 9 第三 組 “ 分 布式的千 禧年 ” 設計團隊 Chenxing Li (李晨星) Meng Ren (任萌) Anson Stewart Linda Wu( 吳俊妲) Xu Zhang (張旭) 挖掘基地特質, 將現存社區和機構離散 地融入到由學習和健康組織的網狀空間中。 為了創造高品質的共享空間體系,恢復重 塑歷史水系及綠地系統;同時將學 校、教 育與醫療設施整合入住區,以密切聯系群 眾,提供醫療保障,鼓勵居民進行終身學 習。在總體層面,基地由北至南依次被初 級教育學校、研究機構及大學所環繞,其 區位與公交系統優勢使其成為南部高新技 術開發區與大學城合作的落腳點,因而將 其分為三個組團,分別重點為學生及其家 長服務機構、高考教育機構、高新技術企 業孵化器提供空間。同時梳理歷史水系, 結合學 校、醫療機構及現狀活力點確定社 區中心及次中心。開發強度圍繞社區中心 及主要道路合理增加,對各組團進行相應 的功能植入與功能混合。 在進一步的 200 x200 米的組團設計方面, 貫徹和深化總體規劃層面的思想。從整體 社區系統考慮,將教育或醫療設施作為社 區核心,提供公共服務與活動空間,并在 其旁布置老年住宅等需要公共服務支持的 居 住組團。核心周邊保留城中村的建筑肌 理與容積率,規劃一系列普通居住組團。 沿主要道路與公園,則充分利用其景觀與 區位優勢,規劃帶有底商的高層住宅。同 時,在社區單元中設計風道系統,組織調 節 住宅的風環境。此外,還承襲了總體規 劃中的水系,將其引入住宅建筑,形成良 好的生態循環,并借助太陽能、植物等等 生態友好措施,打造人文生態社區。 10 11 第 四 組 “ 原 之線 ” 設計團隊 Allegra Fonda-Bonardi Xu Zheyuan(許哲源) Kuan Butts Rena Y ANG Thi Tram 設計的概念源自于一個寓言故事 縫在襯里中的寶石。通過對塢城村、北張 村等多個城中村的調研和分析,認為城中 村中現存的庭院空間就是未被發現的寶藏, 但需要賦予其更多的可能性與活力。 在設計地塊中, 幾條南北走向的街道承 擔了現有社區主要的商業服務職能,同時 連接了地塊周邊的市場、公園、醫院、學 校等重要的公共設施,而現有的庭院空間 多數未能和這些“線”形成良好的串聯。 因此, “原之線” 就是希望通過編織穿 過庭院的“線”對城中村中現有的中國傳 統庭院空間進行不同尺度的演繹,將重要 的公共設施植入到現存的場地肌理中,并 將社區與周邊的公共資源更好地融合。這 個充滿活力的 “線” 包 括人行小徑、 道路、 綠帶、水系、商業街等多種形態。 考慮到城中村現有建筑質量大多較好, 推倒重建不僅意味著高額的拆遷補償,也 是巨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從整體的規劃上, 盡可能保留現存的建筑肌理,根據不同建 筑現狀進行多種模式的改建或加建,同時 在保留幾條主要商業街的基礎上整理交通 流線,適當引入高層塔樓以提高容積率。12 在保存現有私人庭院的基礎上在組團 中形成了不同尺度、不同開放程度的庭院 形態,保留傳統的生活模式和院落尺度, 并充分利用建筑的屋頂空間形成空中庭院。 在垂直方向形成多功能混合,將上層的居 住功能和底層的商業空間復合組織,在地 下分離處理生活垃圾。廢物收集和處理的 場所也同時作為廢物再利用和增值生產的 工作坊。 從 Energy Pera 的 分析中可以發現 設計在提高居住密度、增加公共開放空間 的同時有效地降低了能耗,更加有機地組 織了城中村的空間結構和復合業態,更好 地融入整個城市肌理。 13 第五 組 “ 旋 轉未來 ” 設計團隊 Alice Davis Elizabeth Galvez Steffi Kuhn Chao Liu(劉超) Zhao Ma (馬昭) 設計概念 混合密度; 多代社區; 一生 之宅;律動空間;穿梭流線。 混合密度 本方案將傳統的平面院落擴 展至三維層面以豐富空間形式、促進居民 交流及提高采光與通風能力,形成水平方 向上的傳統院落與垂直方向上的立體院落 相組合,并以高密度的形式及垂直方向上 的混合功能來適應場地的空間以及社會現 狀。 多代社區與一生之宅 本方案充分考慮 了場地內的現狀社會結構,提供多種戶型 以靈活適應不同世代人群(家庭、單身人 士、獨居老人等)混合居住,同時控制其 可支付性及調整住宅類型的分布以促進高 收入與低收入人群的混合居住,以此促進 住戶之間的交流,形成具有活力的社區。 同時靈活的戶型可根據不同階段家庭成員 的數量及資金需求改變使用模式,以多變 的使用模式來使居民長期生活于社區內成 為可能,居民的住宅將提供其歸屬感,成 為其“一生之宅” 。 律動空間與穿梭流線 本方案結合場地 現狀在各組團內設計了多樣的開放空間以 供居民活動與交流使用,可以在一天中不 同 時間滿足不同活動的需求。同時以流線 靈活、尺度適宜的步行系統將其串聯成一 個開放空間系統, 提高其可達性與共享性。 14 在上述設計概念的指導下本方案進 一步設計了兩個組團地鐵及社區產業組 團、商業中心組團。 地鐵及社區產業組團臨近公園及規劃 地鐵站,考慮高密度開發;提供場地內就 業崗位;地鐵入口設置廣場與商業。 商業中心組團 商業院落與商業活動并 存;北部為區域商業中心,南部為社區商 業中心;辦公與居住功能混合;沿公元一 側做高強度開發。 15 第六 組 “街巷 ” 設計團隊 Ma Y ugang (馬宇剛) Ge-Pei Meizi (葛裴美子) Akhila Jambagi David Stephan Jones Rüdiger Sch?tzler 街巷是城鎮形態的骨架與支撐, 街巷整 體格局多為樹枝狀或者網狀分布, 街為干、 巷為支。作為城鎮重要的基礎設施,街巷 的主要作用是聯系城鎮內部各要素,有效 組織其間的交通流線,并使之成為有機整 體;作為城鎮的主要外部空間,街巷的作 用是承載社會經濟活動和文化生活的舞臺。 設計從街巷出發, 希望通過街巷這個骨 架,創造能源節約的城市系統。其中分為 四個層面。 規劃層面通過總體設計的宏觀把控, 留住原有街巷脈絡,最大化的保留一種原 生的低碳生活,只在少數臨街區域進行適 當的更新, 滿足低碳城市設計要求的同時, 也能最大限度控制千城一面的設計圖底。 組團層面通過組團設計的中觀深化, 來清晰的指出, 街巷是如何串聯各個建筑、 院落,以此實現理想組團的低碳生活,如 孤立步行及公交出行、功能混合、倡導公 共活動、院落間的可生資源利用等,都是 這個層面所提出的低碳策略。 16 建筑層面 通過院落與建筑的微觀設計, 至上而下、完整地闡述對街巷概念的協調 一致, 強調建筑的 “內部空間” (有屋頂的 建筑) 與街巷 “外部空間” (沒有屋頂的建 筑)之間的相互融合、一體式概念。 能源層面 通過能源學科概念的最終梳 理,以剖面的形式去對這個設計進行最終 結尾與闡述,將建筑、規劃、能源三學科 融會貫通,三位一體。 17 第 七 組 “悅 動路徑” 設計團隊 Fan Jinglin (樊瀞琳) Michael Alexander Kramer Patrick Evan Little Anna Valeria Marchetti 本設計基地毗鄰太原市中心區, 四周交 通便利,設施豐富,教育資源尤為突出。 基地內部人流復雜,多為外地租戶,其中 不乏為解決孩童教育問題而租至于此的居 民。故方案以孩童與家庭這一視角切入整 塊基地,希望通過物質環境的改善,新增 其間綠道、拓展節點空間,將基地周邊與 內部、空間與文化、傳統與新生等多方面 的元素整合連接。同時,適量引入教育相 關產業活動,以豐富基地自身經濟類型與 人群,為基地的居、業、娛等活動提供空 間。 在設計過程中,整體層面上首先分析 周圍綠色空間、教育資源、商業空間以及 三者與主要道路的關系,找到孩童上下學 穿過基地的主要方向與入口,其次結合現 肌理找到安全便利的“路徑”作為設計主 要對象,最后在合適的節點處拓展空間形 成與周圍活動相適應的廣場。組團層面上 遵循多元融合、綠色便利的原則,適量拆 除原有建筑、新增高層;設計單向機動道 路, 避免車輛穿越組團; 著重設計組團 “路 徑”與“廣場” 。高層建筑混雜底層商業、 中部辦公與高層居住或酒店,位居公園附 近, 其中廣場便是為工作者提供空閑歇息。 保留建筑保持原有功能,其中廣場便以提 供居民休閑、 孩童玩耍為目的。 “路徑” 結 合綠化做靈活空間處理以適應孩童好奇、 好動、好分享、等特點。 18 19 為促進各國學生對中國文化、 特別是城 市建筑文化的了解,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 與 合作, 工作坊安排了一系列集體參觀考 察 活動?;顒釉跁r間上采用集中與分散相 結合、地點上點線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精 心的組織和導引,來自五湖四海的師生對 中國傳統城市的 規劃與建設、古代公共建 筑與民居、宗教建筑與禮儀制度、地域 文 化、民俗生活以及現代城市建設發展中的 問題、中國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制度等有了 初步的認知,從而有利于在工作坊中增加 “本地化”的元素,使設計方案能夠落地 生根,與現實問題結合的更加緊密。 一 、山西城 市與古建 筑考察 6 月 3 日至 6 月 7 日, 結合在太原設計 地段的考察,工作坊安排了太原城市考察 平遙古城考察五臺山古建筑考察 恒山懸空寺考察的線路,整個行程由 工作坊、北京長信假日國際旅行社和太原 幸運旅行社共同組織。 1 太原城市 考察 太原城市規 劃展覽館考 察。 6 月 3 日全 體師生抵達太原的當天下午, 工作坊地方支持單位太原市規劃局安 排了“感受太原歷史、了解太原發展、認 識太原城市”的活動,在新落成的太原市 城市規劃展覽館,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高 輝 主任親自擔任解說。通過大量的史料、 圖紙、模型、多媒體的解讀,工作坊全體 成員對太原的歷史發展、現狀城市建設和 未來規劃的有了多維度的全面了解。參觀 最后,高主任對工作坊選擇設計地段提出 了期望和建議,同時表達了對工作坊后續 支持。 參觀 考察 20 太原市長風 文化商務區 考察。 6 月 3 日 下午,全體師生考察了新落 成的太原市長風文化商務區。商務區是太 原新的城市地標和文化中心 ,市政府希望 通過文化中心建設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展 示城市形象并帶動汾河西岸的開發建設。 商務區也是距本次工作坊設計選址最近的 城市副中心,是太原南部城市發展軸的核 心節點。對文化商務區的考察有助于師生 們對設計地段選址的理解。 長風文化商務區位于汾河西岸長風西 大街南側,主要場館有山西大劇院、太原 博物館、太原美術館、山西省圖書館等。 商務區總體地形呈左傾的“凸”字型,沿 汾河西岸展開, 總占地面積 3.06 平方公里。 商務區的整體設計由法國夏邦杰設計事務 所完成,各個單體建筑由國內外著名設計 師完成。 2 平遙古城 考察 雙林寺考察 。 6 月 4 日上 午, 全體師生來到距太原市 西南 120 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地平遙。首 先參觀了位于平遙縣西南六公里橋頭村 的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林寺。雙林寺是 國 家 重點佛教寺院之一, 寺 院 坐北朝南, 廟群占地面積約為一萬五千平方米,內分 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沿中軸線坐 落著三進院落,由十座殿堂組成。 平遙古城考 察。 6 月 4 日下 午, 全體師生考察了平遙古 城。 通過考察, 大家對中國傳統城市格局、 公共建筑、傳統民居等城市形態有了初步 的了解, 同時增進了對山西地方民俗文化、 生活習慣的認識。 平遙古城,是一座具有 2700 多 年歷史 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 名城的四川閬中、云南麗江、安徽歙縣 并 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 也是中 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 得成功的兩座古城之一(另一座為麗江古 城) 。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目前保存最為完 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明清時期地方城市 建設的杰出范例,為人們展示出 一幅中國 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宗教發展 的完整畫卷。 21 3 五臺山、 恒山古建 筑考察 五臺山考察 。 6 月 6 日上 午, 全體師生一行來到太原 東北 180 公里的五臺山景區。首先參觀了 中國古建筑的瑰寶佛光寺。佛光寺被 我國著名的 建筑學家梁思 成 稱為“中國第一 國寶” ,為國內罕有的唐代木構建筑之一。 五臺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總面 積 600 余 平方公里,現有比較完整的寺院 達 95 處。 全 體師生通過對塔院寺、 殊像寺、 鎮海寺、五爺廟等 幾個典型寺院的考察, 對中國佛教文化、佛教建筑、佛教禮儀制 度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懸空寺考察 。 6 月 7 日上 午, 全體師生來到位于山西 北部的北岳恒山,重點考察了中國古建筑 的奇跡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空寺。 懸空寺又名玄空寺,是中國僅存的儒 、 釋 、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古寺懸掛在北岳 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懸 空寺始建于 1400 多 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 歷代都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 從 平城( 大同) 南移 至 此,工匠根據道家 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 建 造 了懸空寺 這一集建筑學、力學、美學、宗教學等為 一體的偉大建筑。 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 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巖石暗 托 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 奇,令中外師生嘆為觀止。 22 二、 北京首 都建設、 皇 家建筑 群與長 城 考察 1 北 京市規 劃展覽館 6 月 15 日 上午,全體師生參觀了位于 北京東城區前門東大街(老北京火車站東 側)的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展館共分 4 層,分別以展板、燈箱、模型、圖片、雕 塑、立體電影等形式介紹、展示了北京悠 久的歷史、歷次總體規劃和首都城市建設 的偉大成就。 2 前 門大街- 故宮- 天壇 6 月 15 日 ,全體師生參觀了前門大街- 故宮- 天壇,該線路代表了中國明清皇家建 筑的最高成就。前門大街是北京著名 的 商 業街。 位于京城中軸線, 北起前門月亮灣, 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明嘉 靖 二十九年(1550 )建外城前,前門大街 是皇帝出城赴天壇、山川壇的御路。 故宮, 舊稱紫禁城,世 界文化遺產,是 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故 宮 占地面積 72 萬 平方米, 建筑面積約 15 萬平方米, 是世界 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 構的宮殿型建筑。 天壇, 世界文化遺產, 占地約 273 萬平 方米, 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清 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 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 是 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 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 方。 3 慕 田峪長城 6 月 22 日, 部分師生游覽了位于北京 城區東北 70 公里的慕田峪長城。 長城是為 抵御塞北 各 游牧部落聯盟的侵襲,經歷朝 歷代逐步修筑的大規模軍事工程的統稱 , 又 稱萬里長城。 北京地區著名的長城景觀 有八達嶺、慕田峪、金山嶺等。 慕田峪長 城 是明代萬里長城的精華所在,西接居庸 關,東連古北口,為京師北門黃花鎮的東 段,自古被稱為拱衛京師、皇陵的北方屏 障,是擁護京師和皇陵的重要關口之一。 23 Appendix Schedule of 2014 Beijing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Joint Studio June 1-29, 2014 June 1 Sun. Arriv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Airport Transfer to THU guest house and student dormitory, settle in 2 Mon. Meet 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udio opening, teams, introduce assignment 1 Site Clues Overview of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Introduce Taiyuan and field trip agenda Welcome buffet reception 3 Tue. Travel to Taiyuan by CHR Train G91 Tour city and site; visit city planning exhibition and meet officials 4 Wed. One day trip to old city Pingyao, and back Taiyuan in the evening 5 Thur. Teams work on case study neighborhoods in Taiyuan 6 Fri. Morning Travel to Wutai Mountain, visit Foguang Temple Afternoon Visit Wutai temples, overnight on Wutai Mountain Hotel 7 Sat. Wutai visiting continue and visit Hanging Temple on the way Evening Return to THU, Beijing 8 Sun. Work in teams for site analysis a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9 Mon. Morning work in teams Afternoon Present Site Clues, Introduce assignment 2 Preliminary Design of Area 10 Tue. Work in teams 11 Wed. Design directions pin-up 12-13 Work in teams 14 Sat. Present preliminary design Introduce assignment 3 Low Carbon Neighborhood Plan 15 Sun. Visit Beijing Planning Exhibition, Forbidden City, Temple of Heaven Qianmen 16 Mon. Review of Energy Proa tool and guidelines Begin energy work in earnest 17-20 Work in teams 20 Fri. Present Neighborhood Design Plan Introduce assignment 4 Neighborhood Design and Energy Pera 21 Sat. Work in teams 22 Sun. Visit Mutianyu Great Wall 23-27 Work in teams, finishing final presentation plans 27 Fri. Final presentation and farewell dinner 28 Sat. Low Carbon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Energy Efficient Studio Exhibition and results presentation 29 Sun. Return home towns/countries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