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行業與碳交易研究 - 英大網.pdf
2014中國電力行業與碳交易研究 國網能源研究院 英大傳媒投資集團 2014年12月II 目 錄 前言 1 1 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及展望 3 1.1 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 4 1.2我國碳交易試點運行效果分析 . 15 1.3對我國碳市場的展望及思考 . 17 2 碳市場對我國電力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 21 2.1電力行業碳減排現狀 . 21 2.2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基礎 . 23 2.3碳市場給電力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 25 3 我國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需考慮的因素 . 30 4我國碳市場與電力市場的關系 33 5 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核心要素 . 36 5.1總量目標 . 36 5.2覆蓋范圍 . 37 5.3配額分配方法 . 38 5.4交易機制 . 39 5.5碳價與電價傳導機制 . 40 6 結論與建議 . 41 6.1主要結論 . 41 6.2相關政策建議 . 42 6.3對電力企業的建議 . 43 參考文獻 . 46 1 前言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利用市場機制推進碳減排工作。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著力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笆濉币巹澲刑岢鰧挝?GDP能耗比2010年降16、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的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行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已列入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任務。我國碳市場建設加速推進,北京、上海等七省市碳市場均已啟動,全國性碳市場計劃2016-2017年建立。 電力行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2010 年電力行業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 50;同時電力行業也是實施碳減排的重要行業,2005-2012 年電力行業累計減排 CO2超過 40 億噸。我國碳市場發展將對電力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亟需分析電力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研究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關鍵問題及要素。 國網能源研究院自 2006 年開始持續追蹤和研究碳市場,形成電網低碳發展作用、電網碳減排方法學開發、電網碳減排潛力測算及電網企業參與碳市場的途徑等系列研究成果。近兩年來,國網能源研究院每年都對電力行業與碳交易開展深度研究。今年與英大傳媒投資集團聯合發布2014 中國電力行業與碳交易研究報告,希望發揮我們的行業研究優勢,為推進碳市場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這份報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分析我國碳市場發展形勢及政策動態,提出對我國碳市場發展的展望及思考。二是剖析我國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基礎條件,分析碳市場給電力行業及電力企業2 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三是分析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需要考慮的因素。四是探討碳市場與電力市場之間的關系。五是研究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核心要素。六是提出電力企業參與碳市場的相關建議。 3 1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及展望 2014 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以更多的觀測和證據證實全球氣候變暖,認為從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約0.85℃,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大氣濃度至少已上升到過去 80 萬年來前所未有的水平。報告進一步證實了人類活動和全球變暖的因果關系,人為影響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約為一半以上。同時,報告還指出了減緩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緊迫性,只有采取積極行動,才可能實現2℃全球溫升目標。 圖1-1 全球溫度變化情況 資料來源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 2014年9月2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聯合國總部召開,旨在為 2015 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全球氣候新協議協調意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在峰會主旨發言中明確表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將以更大的力度應對氣候變化,主動承擔與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和實際能4 力相符的國際義務。 2014 年 11 月 12 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了 2020 年后各自應對變化的行動目標美國計劃于 2025 年實現在2005 年基礎上減排 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 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此前,歐洲理事會首腦峰會10月24日確定,歐盟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在 1990 年基礎上減少 40。中美及歐盟減排目標對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新協議有積極促進作用。 2014年12月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0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 10 次締約方會議在秘魯首都利馬召開。會議原定12日閉幕,由于各國對最終決議草案仍存有分歧,延遲至14日才閉幕。利馬會議取得了一些進展,就 2015 年巴黎會議協議草案的要素基本達成了一致,但圍繞氣候談判主要議題的實質性爭議并未得到解決,這些難題將留給明年巴黎氣候大會。 1.1 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 1.1.1我國碳市場相關政策 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廣東省、湖北省“兩省五市”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 2011 年 12 月,國務院于印發了“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5 工作方案,提出我國控制溫室氣體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還提出基本建立溫室氣體統計核算體系,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2012 年 6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為全國自愿減排交易開展奠定了技術和規則基礎。同時,該辦法還公布了 43 家可直接向國家發改委申請自愿減排項目備案的中央企業名單,其中包括國家電網公司、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以及中國電力投資集團等電力企業。 2013年11月初,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發電、電網、鋼鐵、水泥、電解鋁、化工等10個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 2013年6月18日至2014年6月19日,7個碳交易試點陸續上線交易。在此期間,各試點關于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溫室氣體的核查規范、配額分配、碳排放交易規則等分別制定和發布了相關政策。具體如表1-1所示。 2014 年 9 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 年),提出“全國新建燃煤發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低于300克標準煤/千瓦時”,“2020年現役燃煤發電機組改造后平均供電煤耗低于 310 克/千瓦時”等行動目標。該行動對煤電節能減排提出更高要求,未來碳市場機制設計中需要考慮與該政策的協調。 2014 年 9 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確保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要求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交易6 市場。 2014 年 11 月 12 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宣布2020 年后各自應對變化的行動目標。習近平主席宣布我國計劃 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2014 年 12 月 10 日,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包括總則、配額管理、排放交易、核查與配額清繳、監督管理等七方面的內容,規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運行,為推動建立全國碳市場奠定管理和規則基礎。7 表1-1 “五市兩省”碳交易試點政策制定情況 試點 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碳排放管理辦法 碳排放核查方法 配額管理辦法 碳交易規則 深圳 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深圳經濟特區碳排放管理若干規定 深圳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查規范及指南 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上海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 上海市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 上海市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試行)及九 個 行 業 的 溫室氣體核算及報告方法 上海市2013-2015碳排放配額分配和管理方案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規則 北京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 北京市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 北京市企業(單位)二氧化碳核算和報告指南(2013版) 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試點配額核定方法(試行) 北京市碳排放配額場外交易實施細則(試行);北京環境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規則 廣東 廣東省碳排放交易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廣東省碳排放管理試行辦法 廣東省企業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實施細則(試行) 廣東省碳排放權配額首次分配及工作方案(試行) 廣 州 碳排放權交易所(中心)碳排放權交易規則 天津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天津市分行業碳排放核算指南 天津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納入企業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試行) 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規則全文細則 湖北 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湖北省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暫行辦法 暫無 湖北省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 暫無 重慶 重慶碳排放權交易實施方案 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 重慶市企業碳排放核查工作規范(試行)、 重慶市工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細則 重慶市碳排放配額管理細則(試行) 重 慶 聯 合 產 權交易所碳排放交易細則(試行) 8 1.1.2我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最新進展 自2011 年國家發改委宣布建立7個碳排放交易試點以來,我國碳市場規模逐步擴大,配額總量已達到約 12 億噸,成為繼 EU ETS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場,預計 2016 年開始試行全國碳市場時將配額總量可能達到70億噸,成為全球最大。 圖1-2我國各碳交易試點時間軸及特征 截至2014年10月底,7個試點省市碳排放交易市場共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人民幣1。 7個碳交易試點的交易價格水平和價格變化情況均有所不同,市場的活躍程度也不同。截至2014年10月31日,各地碳交易價格的對比情況如圖1-3所示。從平均交易價格來看,深圳市場最高,湖北市場最低。試點碳價波動范圍較大,歷史最高成交價出現在深圳市場,為144元/噸,而歷史最低價則低至17元/噸,出現在天津市場。 目前,7個碳交易試點中除了湖北和重慶外,都完成了首個履約期。 1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4年度報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4年11月 9 數據來源各碳交易試點交易所網站 圖1-3 我國各碳交易試點碳交易價格比較 (1)深圳碳市 截至2014年10月31日,深圳碳市場的有效交易日共有272天,線上累計交易量162萬噸,成交額為11004.4萬元,成交均價為67.9元/噸,如圖1-4所示。從交易情況來看,7月履約期前三周成交量占一年總量的 60-70,從履約結果上看,共有 4 家企業未完成履約企業履約率為99.4,配額履約率為99.7。 數據來源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4 深圳市碳市場線上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10 (2)上海碳市 截至2014年10月31日,上海市有效交易日為154天,成交總量為 161 萬噸,成交總額 6299.4 萬元,成交均價為 35.76 元/噸。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上海碳交易試點191家控排企業完全完成清繳,按時完成2013年履約義務,履約率為100。目前,上海碳市開始引入機構入場,大批的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進入將為碳價提供支撐。 數據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5 上海市碳市場線上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3)北京碳市 截至2014年10月31日,北京碳市有效交易日為164天,線上成交均價為55.19元/噸,線上成交量為100.46萬噸,總成交額為6023萬元。除此之外,北京碳市還存在數額較為巨大的協議轉讓交易。截至目前,線上和線下累計成交量超過 210 萬噸,成交額突破一億2。2 北京碳排放交易開市一年成交額破億,新華網,2014-12-13。 11 2014年7月15日,2013年碳排放權交易履約工作基本結束。履約情況顯示,共有10家企業未完成履約,履約率為97.1。 數據來源北京環境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6 北京市碳市場線上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4)廣東碳市 截至2014年10月31日,廣東省碳交易市場有效交易日為102天。碳排放配額有償競價平臺累計發放 1112萬噸,共舉行了5次有償競價拍賣,成交金額共6.67億元,碳排放市場累計成交132萬噸,成交金額共7139萬元,平均價格為56.82元/噸。配額競價平臺和碳排放交易市場累計成交1244萬噸,累計成交金額7.38億元。2014年7月15日為廣東碳交易2013年清繳履約的最后一個交易日,廣東有182家企業完成清繳義務,僅有2家企業未完成履約,企業履約率達98.9,配額履約率達99.97。 12 數據來源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7廣東省碳市場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5)天津碳市 截至2014年10月31日,天津市碳交易市場有效交易日為156天,碳交易總量為 105.8 萬噸,其中協議交易 82 萬噸,占總成交量的77,成交總額為2191.1萬元,平均價格為30.56元/噸。7月25日,天津完成 2013 年碳排放配額履約,履約期期間的交易量占總交易量的59.3。共有4家企業未完成履約,企業履約率為96.5。首次履約期結束后,天津正在準備起草更加完善的管理辦法。 數據來源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8天津市碳市場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13 (6)湖北碳市 截止2014年10月31日,湖北碳市場有效交易日為142天,成交總量為589.8萬噸,成交總額為14057萬元,成交均價為23.88元/噸。湖北碳市吸引了大量投資者,目前擁有投資者超過700位,包括個人投資者560余位,這使得湖北碳市場流動性比較好。湖北碳市自5月份以來價格一直在25元/噸以下,相對其他市場比較穩定。湖北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全國首個碳期貨試點,進一步發現碳價格。 數據來源湖北排放權交易所網站,截止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圖1-9湖北省碳市場交易量及交易均價格 (7)重慶碳市 截止到2014年10月31日,重慶僅在 6 月 19日開始當天產生過16筆交易,總成交14.5億噸,成交額445.75萬元,成交均價為30.74元,此后重慶市場一直無交易。 1.1.3電力行業參與碳交易試點情況 電力行業是碳減排的重要目標行業。7個試點均將電力行業作為首要控制對象。目前 7 個試點,共有3家電網企業和155家發電企業14 納入。發電企業中,廣東85家(含新建項目)、湖北24家、天津17家、上海14家、深圳8家、北京7家。電網企業中,北京2家,深圳1家。 電力行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其中二氧化碳為主。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僅要求控排 CO2一種氣體,而重慶要求電力企業控排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兩種氣體。 7個試點電力行業配額分配方法不盡相同,包括歷史法、歷史強度法等多種方法,具體見表 1-2。各試點配額大部分免費分配,廣東引入拍賣機制。2014年廣東電力行業配額95免費、5拍賣獲得。 表1-2碳交易試點中電力行業配額分配方法 試點 分配方法 分配方式 深圳 大部分電力企業采用行業基準線法,部分電力企業采用歷史強度法。 90以上免費,一次性分配2013-2015年的配額,考慮行業增長。 上海 行業基準線法 100免費,一次性分配 2013-2015 年的配額,適度考慮行業增長。 北京 歷史強度法 95以上免費,按年度發放,以上一年數據為依據(未考慮增量)。 廣東 純發電機組采用行業基準線法,熱電聯產機組采用歷史排放法 2013年電力企業免費額97,2014年免費額95, 按年度發放、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天津 歷史強度法 100免費,一次性制定 2013-2015 年年度配額,每年可調整 湖北 歷史強度法 100免費,未考慮增量 重慶 歷史法 100免費,按逐年下降 4.13確定年度配額總量控制上限,未考慮增量 除湖北外,其余6試點均發布了碳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發電企業的碳核算存在地域差異3。同時,國家發改委在2013年公布發電企業碳核算標準,各試點核算標準與國家行業標準還存在差異性。電網3 電力行業碳市困惑,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9-30. 15 企業碳核算方面,僅有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行業標準。由于7個試點在覆蓋范圍、配額分配、碳排放核算等方面規則和方法存在差異,導致電力行業中不同試點地區的電力企業所承擔責任不盡相同。盡管7個試點有探索不同模式、結合地區實際的考慮,但未來要想在更大范圍內開展碳交易,就需要重點考慮這一問題。 1.2我國碳交易試點運行效果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交易期,從當前數據來看,我國碳市場進展順利,取得的成效十分顯著 一是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碳市場模式,積累實踐經驗。碳市場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我國國情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不同,適合我國國情的碳市場模式需要逐步摸索。通過7個試點的實踐,在碳交易制度及碳市場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下一步推動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奠定良好基礎。 二是利用市場手段推動節能減排效果初步顯現。以深圳為例,與2010年相比,635家控排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碳強度下降了33.5,提前超額完成了深圳“十二五”碳強度下降 21的要求4。通過建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能夠通過市場交易獲得減排效益。以北京為例,經初步測算,通過建立碳市場,全市重點單位碳減排綜合成本平均降低2.5左右5。 三是加深碳市場認識,企業減排意識有所增強。碳交易市場啟動4 深圳明年全球首創公共交通納入碳市場,中國新聞網,2014-10-29. 5 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取得明顯實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網站,2014-09-28. 16 以后,全社會增加對碳市場的關注和認識,重點排放企業逐漸增強節能減碳意識。如電力行業中,華能集團組建了專業化的華能碳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于2013年11月正式成立了置信碳資產管理公司,專業從事碳資產經營業務。 四是碳交易的開展還帶動中介服務和低碳環保產業發展。通過開展碳交易,帶動了相關咨詢、核查、交易服務、綠色金融等業務發展,培育和發展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培養了一批核查、咨詢等專業人才。同時,碳交易也推動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改造、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發展,促進節能低碳環保產業的發展。 我國碳市場建設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各試點建設速度較快,準備工作并不完全充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今后予以完善和解決 一是市場交易量相對較小,流動性不均衡。截至2014年10月31日,7個試點交易量為1375萬噸,約占配額總量的1左右,成交量較低。從交易量走勢可以看出,市場在履約沖刺階段表現較為活躍,但在平時交易較平淡,流動性不均衡。七省市碳市場管理和運行相對獨立,碳交易機制和規則不盡相同,限制了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各地碳價也存在差異,碳市場發現價格的作用未充分發揮。 二是法律約束力和監管能力有待加強。碳交易政策得以實施的基礎是必須要有健全的市場監管和強制法律約束力的保障。只有深圳通過了地方人大立法,北京通過了人大決定,其他試點由于缺乏法律指導及上位法的支撐,對排放單位的約束力相對較弱。各試點對于市場參與方資質的認證和交易行為的監管也存在著標準不一的情況,缺乏操作性。 17 三是企業交易意識還需進一步培養。對于大多數國內企業來說,碳交易是一個新生事物,理解、熟悉到參與碳交易需要一個過程。目前,由于各試點建設速度較快,在碳交易政策制定和推進過程中,各類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透明度還有所欠缺,也使得企業不能完全了解政策和市場情況,影響企業對碳交易的參與程度,這也是目前碳交易不活躍的原因之一。 1.3對我國碳市場的展望及思考 (1)展望 我國將逐步建立全國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現貨市場起步,并逐步探索建立碳金融市場,遠期實現與國際市場有效銜接,推動全球碳市場的建立。 全國碳市場的建設趨勢已經非常明確。未來全國碳市場應是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政策公開透明、市場規則統一、監管體系完備、市場信息公開,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積極性,增強市場流動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減排目標實現。 全國碳市場建立初期,為穩妥推進碳市場建設,以現貨交易為主,但可探索碳期貨等金融產品的相關市場機制。隨著全國碳市場建立與完善,逐步向碳金融市場過渡,建立完善市場機制,開發更豐富的交易產品,開展更多元化的交易類型。 總體來看,我國碳市場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要求,以及落實“十二五”、“十三五”碳強度控制目標的實際需求,決定著我國碳市場發展前景良好。隨著我國碳市場的發展,穩妥推進我國碳市18 場與國外碳市場對接,提升我國在全球碳定價及碳市場規則制定方面的話語權。 (2)思考 我國碳市場發展前景廣闊,但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碳市場并非易事,還將面臨很多的困難和障礙。全國碳市場建設,需要考慮三個關鍵問題 一是頂層統籌問題,統籌中央與地方、地方與行業、政府與市場三個關系。加強全國碳市場頂層設計,設定全國碳市場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統一配額分配制度,統一市場規則和監管機制,統一監測、報告、核查制度等,這樣才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市場,使碳排放配額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通,最大限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全國碳市場建設過程中,要協調和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核心是國家排放配額總量及地區排放配額總量確定問題。從中央角度,從整體把握全國碳市場總量控制目標,從國家層面統籌各地區發展和產業優化布局;從地方角度,更希望減排的同時能保障本地區發展。二者的目標并不完全一致,如何能實現協調和均衡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二是地方與行業的關系。全國碳市場碳排放總量是按照地區分解,但行業的減排目標也需要考慮行業自身的特性,并需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行業統籌,因此如何協調地區和行業控排目標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電力等需要跨地區、大范圍優化配置的行業。三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全國碳市場建設應將市場化運行和政府調控進行有機結合。政府負責碳市場的制度設計,完善市場配套政策和監管體19 系,為市場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及服務。市場機制建立后,更多是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發揮市場發現價格、配置資源的作用。但由于碳市場涉及到很多行業,并且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市場發展初期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將碳市場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 二是立法先行問題,建立完善碳交易相關法律法規,增強碳交易政策的強制性和約束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在實現生態良好的戰略目標時,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決定的出臺將對我國碳交易的立法先行發揮更強的促進作用,我國的碳市場應建設成為一個有法可依、嚴格依法運行的公平公正的市場。我國應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和碳交易方面的立法進程,增強碳交易政策的強制性和約束性。近日,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已出臺,還需建立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和監管制度,規范碳市場建設和發展。 三是碳市場能力建設問題,包括政策制定、組織實施、市場監管及企業碳管理等多方面的基礎能力體系建設。在今后的市場發展中,需要不斷全面加強碳交易的基礎能力體系建設,既包括政策的制定者、實施者和相關管理者,也包括管控單位和交易的參與者,還要培育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政府、企業、交易機構等各層面的碳管理體系建設、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技術和管理手段創新等需要加強。目前第三方審定和核證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碳咨詢及碳金融機構的數量還較少,圍繞碳交易的低碳服務產業,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要建立完善促進低碳服務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企業碳管理,關鍵是夯實20 數據基礎。全國碳市場建設,政策設計更為復雜,堅實可靠的數據基礎至關重要。目前我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統計體系尚不健全,存在歷史排放數據缺失、數據質量不高等問題,這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21 2 碳市場對我國電力行業的機遇與挑戰 2.1電力行業碳減排現狀 十二五”期間,我國電力工業取得重大發展成就,電力裝機從 2010年的9.66億kW增加到2013年的12.47億千瓦。目前我國裝機容量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我國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電源結構長期以煤電為主。截至2013年底,火電裝機容量為8.6億千瓦,占69,見表2-1。2013年,火電機組發電量為3.9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量的80。 表2-1 2013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情況 中電聯快報2013年全國發電裝機平穩較快增長、結構持續優化 電力行業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2010 年數據顯示電力行業碳排放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0。同時,電力行業也是碳減排的關鍵領22 域。近十多年來電力行業在實施節能減排方面已經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近10年清潔能源快速發展,風電裝機累計增長118 倍,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累計增長67倍。截至2012年底,我國水電、并網風電裝機分別以 2.49億千瓦、6142萬千瓦,規模居世界第一;全國非化石能源裝機比重提高到28.5。 二是推進火電結構調整,降低發電煤耗。加大電源結構調整力度,實施“上大壓小”,發展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等高參數大容量機組,關停小火電機組。從2006年以來,全國30萬千瓦等級以上的大型火電機組占火電機組的比重已經達到75以上。加強發電機組運行管理,不斷降低供電煤耗。供電煤耗從2007年的356克/千瓦時下降到2013年的321克/千瓦時,相當每年節約標準煤1億噸左右,折合減排2.77億噸二氧化碳。 三是提高電網運行管理和技術水平,降低輸配電網損。建設特高壓輸電線路,淘汰輸配電網高損耗設備,推廣節能環保的新材料和新設備的應用,提高電網輸送效率,降低輸配電損耗。2012 年我國線損率為6.62,比 2003年降低1.1個百分點。優化電網網架結構,優化電網運行方式,推行節能發電調度,開展跨省區電力交易和發電權交易,加強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促進系統的節能減排。 四是進一步提高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大力推行潔凈煤發23 電技術,進一步提高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大型水電機組制造和運行技術、風電、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水平,研究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S)等。電網技術水平方面,特高壓技術得到了示范工程的檢驗,在世界電網科技領域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盡管電力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發電煤耗和線損率不斷降低,但經濟社會發展驅動電力需求仍將保持持續增長趨勢。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和發電量持續增長,但我國能源稟賦決定煤炭未來相當長的時期里仍是發電的主要來源??傮w來看,未來電力行業碳排放強度將逐漸降低,但排放總量依然逐年增加,電力行業節能減排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 表2-2 燃煤電廠裝機及碳排放趨勢 參考情景 1990 2005 2015 2030 發電量 億千瓦時 4710 19960 43260 65860 裝機容量 (億千瓦) 870 3680 8140 12590 CO2排放量 (億噸) 5.98 24.24 43.28 59.97 CO2排放率 (千克/千瓦時) 1.27 1.21 1.00 0.91 注何深,華北電力大學,博士論文電力行業碳排放交易理論體系研究,2012 2.2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的基礎 電力行業因為具有特性相對統一、數據基礎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計量和檢測等特點,被公認為是碳交易行業試點的首選。EU ETS、美國 RGGI 和加州碳交易體系、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碳交易體系中,電力行業是重要參與方。我國7個碳交易試點中,電力行24 業是重點控排行業,見表 2-3。我國電力行業開展碳交易具有一定優勢,但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表2-3七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行業范圍 試點省市 行業范圍 北京 電力、熱力、水泥、石化、汽車、其它工業和服務業 天津 電力、熱力、鋼鐵、化工、石化、油氣開采 上海 鋼鐵、石化、化工、電力、建材、紡織等 深圳 工業(制造業)企業、大型公共建筑 廣東 電力、水泥、鋼鐵、石化 重慶 電解鋁、鋁合金、電石、燒堿、水泥、鋼鐵等行業 湖北 電力和熱力、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汽車和其它設備制造等 一是電力行業具有特性相對統一、計量系統相對完善、數據基礎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計量和檢測的特點。電力行業整個計量系統比較完善,相對容易解決碳交易中的計量、核證等問題,相對其他行業較適合成為試點行業。 二是電力行業市場和資源基礎較好,能夠較快地適應碳市場。電力行業中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較早開發過CDM項目,對碳市場有一定認識,具備一定人才和技術基礎。電力行業也開展跨省區電力交易、發電權交易等交易活動,市場意識和交易基礎良好。這些經驗有助于電力行業較快地適應碳市場。 三是我國電力行業技術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減排潛力深度挖掘面臨較大難度。目前我國對電力行業減排已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煤電機組供電煤耗和電網線損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節能減排空間逐步縮??;發展清潔能源及低碳技術是必然選擇,25 但是低碳技術發展尚不穩定、缺乏核心技術、成本過高等問題,使得短期內還無法完全依靠低碳技術解決減排的問題。因此,充分考慮我國電力工業的減排潛力,設置合理的總量控制目標至關重要。 四是目前我國電價是政府管制的,發電計劃也由政府制定,存在碳價難以傳導、發電量難以自主確定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上網電價與售電價仍由政府批復,電力價格還不是由市場決定。碳價不能反映電價,無法體現不同機組減排技術水平、減排成本的差異。 發電計劃由政府制定的,發電企業還不能按照市場化方式自主確定發電量。碳市場環境下,企業面臨有富余配額卻不能多發電、沒有富余配額但必須完成計劃電量的矛盾。當前,我國電力市場化改革正在推進之中,提出逐步取消發電計劃、推進發電側和銷售側電價市場化,但改革到位還需要一個過程。 2.3碳市場給電力行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2.3.1碳市場給電力行業帶來的機遇 (1)促進電力行業落實國家碳減排政策 我國“十二五”規劃提出 2015 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10 年下降 17的目標。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確保實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近期,我國提出 2030 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我國碳減排任務還是比較艱巨的。作為排放大戶的電力行業,將承擔大部分的減排任務。我國正在開展的碳排放權26 交易試點工作與即將建立的全國性碳交易市場,為電力行業完成減排任務提供一種新的市場化手段。 (2)促進電力行業實現發展方式轉變 碳市場的建立將推動火力發電的清潔化和高效化,并提高水電、風電等清潔發電裝機比例,實現電力行業向低碳化發展方式轉變。截至2013年底并網風電7548萬千瓦,同比增長24.5;并網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 1479 萬千瓦,增長 3.4 倍。另一方面,碳市場的建立將進一步促使我國通過跨省區電力輸送實現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尤其是西北風電和西南水電等清潔能源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消納。2030 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 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亟需電網平臺作為支撐,電網在電力低碳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3)促使電力行業加快清潔電力技術研發應用 我國通過碳交易試點建立碳交易機制的主要目的是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電力行業承擔的減排任務將促使行業加快清潔發電、輸電、配電、用電技術的研發工作。目前,我國在潔凈煤技術、新能源發電技術、智能電網技術、特高壓輸電技術、電動汽車技術等低碳電力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快清潔電力技術的研發工作。隨著電力行業清潔技術的廣泛應用,自身減排能力的加強將使電力企業在未來碳交易市場中占據更為有利的位置。 (4)碳市場發展使得電網在電力低碳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碳市場的建立將推動火力發電的清潔化和高效化,并提高水電、27 風電等清潔發電裝機比例,實現電力行業向低碳化發展方式轉變。電網在電力低碳發展中將發揮平臺作用,通過優化調度方式、組織跨省區電力輸送、開展發電權交易等多種交易實現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尤其是西北風電和西南水電等清潔能源將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消納。我國提出2030年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亟需電網平臺作為支撐,電網在電力低碳發展中的作用愈加凸顯。 2.3.2碳市場給電力行業帶來的挑戰 總體來看,碳市場對電力行業發展方式、電源布局、生產運行、投資結構等多方面產生影響,將給電力行業帶來重大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電力行業面臨保增長和碳減排的雙重壓力。我國電力行業需要加快發展以滿足快速增長的電力需求,同時來自國家的減排壓力有增無減。在確保增長的同時降低碳排放將是未來電力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二是目前我國對電力行業減排已有較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火電機組技術水平已達到或接近國際水平,為進一步實現未來減排目標要求更多發展非化石能源發電和提高電力系統整體效率。 從企業層面來看,碳市場給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帶來一些影響,具體如下 (1)碳市場對發電企業的影響 一是影響發電成本。從長期來看,發電企業實施碳減排,參加碳交易必然要增加成本,包括碳成本、技術成本和管理成本。 28 二是影響發電行為。目前我國發電企業的發電量由政府管制,企業尚無法根據碳市場情況進行適應性生產調節。但隨著電改的深入,未來除公益性和調節性之外的發電計劃逐步放開,發電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狀況安排生產?;痣娖髽I碳排放配額分配數量和方式,將影響直接其發電行為。 三是影響發電投資結構。碳交易將促進發電企業調整其投資結構,傾向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高效低煤耗機組的引進和研發、碳捕集技術研發和應用等方面的投資。 (2)碳市場對電網企業的影響。 一是電源結構和電力供需格局將發生變化,對電網規劃布局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從電力供應來看,碳交易有助于推動電源結構低碳化、清潔化,同時推動電源向西部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區或碳排放約束相對寬松地區布局。從電力需求來看,碳交易的施行將會推升工業企業能源消耗成本,促進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使高耗能產業向低成本地區轉移,電力供需形勢發生變化。隨著電源結構和電力供需格局變化,對電網規劃布局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是碳交易將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將對電網調度運行、交易組織提出更高要求。風電等變動性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顯著影響電網安全穩定性,增加電網調度運行的難度。同時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也需要在有效的市場機制下,通過組織開展跨區跨省清潔能源交易,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消納。 三是對電網企業的碳減排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七個碳交易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