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pdf
第37卷第1期2017年1月生態學報ACTA ECOLOGICA SINICAVol.37,No.1Jan.,2017http/ / www.ecologica.cn基金項目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贈款資助項目(2014009);福建省公益類科研院所專項資助項目(2017R1101001?7)收稿日期2016?08?12; 修訂日期2016?11?07?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zhijieyang@ fjnu.edu.cnDOI 10.5846/ stxb201608121655鐘小劍,黃曉偉,范躍新,王瑩瑩,楊智杰,楊玉盛.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 基于國際經驗比較.生態學報,2017,37(1)331?340.Zhong X J,Huang X W,Fan Y X,Wang Y Y,Yang Z J, Yang Y S.The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al mechanism and trend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Acta Ecologica Sinica,2017,37(1)331?340.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 基于國際經驗比較鐘小劍1,2,黃曉偉1,2,范躍新1,2,王瑩瑩1,2,楊智杰1,2,?楊玉盛1,21福建師范大學地理研究所,福州 3501172福建師范大學濕潤亞熱帶山地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福州 350117摘要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場是目前各國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厘清其發展特征和動力是推動碳交易的前提。將碳交易市場作為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生態系統反饋機制的一環,從國際、國內兩個尺度對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和趨勢做了分析,發現國際氣候談判的核心利益、減排的融資需求、貨幣霸權是碳交易市場全球化和金融化的主要驅動力。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具有分階段、市場規模大、發展不平衡、試點區域構建了碳交易政策體系等特征。鑒于中國經濟增速快、碳排放增量大、能源依賴性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和外圍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等因素影響下,國內減排壓力和國際聲譽作為內在驅動機制,與國際相通的驅動機制共同促使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同時,中國碳交易市場存在規模和業務擴大、制度更加完善、成為有世界話語權的碳交易市場等發展趨勢。關鍵詞全球變化;碳交易市場;特征;動力機制;發展趨勢The characteristics, motivational mechanism and trend of china′s carbon tradingmarket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ZHONG Xiaojian1,2,HUANG Xiaowei1,2,FAN Yuexin1,2,WANG Yingying1,2,YANG Zhijie1,2,? , YANG Yusheng1,21 Institute of Geograph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Mountain Ecology (Found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Fujian Provinc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Abstract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are currently important ways for governments to controlgreenhouse gas emission and respond actively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whereas clarifying its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motivation are the fundamental premises pushing forward carbon tra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domestic scop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ormation, current status,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trends of the carbon tradingmarket, which is seen as part of the feedback mechanism of the natural economic social complex ecosystem. In this study,the core interest of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financing demand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currency hegemony areconsidered as determinants of the globalization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carbon trading market. Empirical analysis isapplied to define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and accomplishment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carbon trading market has a phased, large?scale, imbalance, build up carbon trading policy system based on pilot area andother characteristics..Carbon trade pilot projects in seven locations, including Beijing, were officially in operation, theincreased trading volume of which has built up the preliminary carbon trading policy system. Considering the rapid growth ofhttp/ / www.ecologica.cnChina′s economy, a large inc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 strong dependence on energies,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special status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dominated by government, and an insufficient peripheralsecurity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arbon sink trading system and establish a nationwide carbon trading marke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anticipated developmental trends, such as scale increase, financialization, system maturation, anddevelopment into a world carbon trading market with power of disclosure, for China′s carbon trading market.Key W ords global change; carbon trading market in China;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trend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和外交領域的熱點問題[1]。增強對氣候變化的減緩能力是當前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1],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兩個方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文稱碳交易市場)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這兩個方面合理配置、良性循環的重要途徑,是全球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下文稱全球復合生態系統)反饋調節的一環。碳交易市場的有效性和低成本性,引起了全球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紛紛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場[2]。其中,歐、美碳交易市場起步較早,并且日趨成熟,亞太碳交易市場正逐步形成,未來將形成世界碳交易市場三足鼎立之勢[3]。中國是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和碳排放國[4],其中2014年,全球CO2排放總量3.231010t,中國碳排放量高達9.76109t,總量超過歐美之和,且人均碳排放首次超過歐盟[5?6]。中國在全球減排與應對全球變化領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7?8],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碳交易市場,積極探尋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發展規律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現實意義。國內外學者對于中國的碳減排、碳交易市場開展了一些研究。減排方面,普遍認為已經采取了行政、稅收、獎勵、補貼等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有效、可行、成本最低的碳交易市場還沒有建立[5?6]。研究者認為中國碳交易市場主要有“有序推進”和“先自愿再強制”的兩大特征,同時存在試點省市碳排放配額初始分配制度不公平、保障交易的法律體系不健全、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各省市之間交易平臺相互獨立,沒有統一的市場定價機制,國家級的統一交易平臺待構建等不足[7?8]。但是目前研究對于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特征、動力機制及發展趨勢的系統分析涉及不多,同時客觀的從區域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產業經濟優化升級的協同發展的研究鮮見報道[9?10]。政府如何根據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的背景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推進和發展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等問題,直接關系到其兌現2030年前后進入排放峰值之承諾,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效果[11?12]。本文試圖分析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動力機制與發展趨勢,結合中國基本國情及碳交易試點成效,對中國的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動力及趨勢進行預測,以期為政府出臺碳交易市場方面政策提供參考。1 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1.1 碳交易市場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信息反饋)中的作用碳交易市場是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產物,工業化導致大氣中CO2濃度升高,使得氣候變暖,打破地球生態系統平衡,進而威脅人類社會的發展[13]。人類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兩個方面,通過碳交易市場的信息反饋,鏈接大氣中CO2濃度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加速碳素在碳庫之間的合理配置,減少氣態碳庫,增加固態碳庫,促進負反饋的形成,維護地球生態系統平衡(圖1)。1.2 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分布特征與交易規模目前,全球除中國外,分布在歐洲、北美、亞洲和南美洲有20多個交易平臺[14]。有歐洲市場(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EU?ETS為主)、北美市場(以美國、加拿大的區域市場為主)、大洋洲市場(以澳大利亞、新西蘭為主)、亞洲市場(以日本、韓國、印度為代表)、南美市場(以墨西哥、巴西為代表)等主要碳排放交易市場[14?15]。 2005年全球碳交易額約為1.10108美元,2011年達1.761011美元,增長了16倍。受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政策不確定性和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碳交易額在2012年和2013年出現下降,交易量在2012年達到峰值1.07109t[16?17](圖2)。233 生 態 學 報 37卷 http/ / www.ecologica.cn圖1 碳交易市場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信息流通)中的作用Fig. 1 Carbon trading market in the process of the earth′ scarbon cycle (information)圖2 全球碳交易量及交易額趨勢圖Fig.2 Global carbon trading volume and transaction volumetrend chart1.3 國際碳交易市場發展的動力機制1.3.1 碳交易市場機制及其發展要素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核心議題國際碳交易市場是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產物,氣候談判的實質是各國對生存和發展空間的爭奪,目標是為了制造全球碳減排的市場需求,人為的推動市場機制的形成和發展[18]。 巴黎協議中表明對2℃的長期減排目標是“well below”而不是之前的“below”,并且追逐1.5℃的目標。根據德國全球變化咨詢委員會(WBGU)研究,要達到2℃以內的目標,全球在2050年前只有7500億噸CO2當量的排放空間[16]。若目標提至1.5℃,減排任務空前加大[18],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排放需求的稀缺性[19]。氣候協議的核心議題,如長期目標、減排手段、氣候融資、MRV(可監測、可報告、可檢查)以及行業減排等[16],是碳交易市場得以形成的根本。 巴黎協定保留市場機制,保證整體排放不出現重復計算的前提下允許締約方之間自愿進行減排交易,使得國際間市場機制發展為雙邊、多邊的碳交易市場鏈接,并可能在2020年以后形成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對目前的碳交易市場格局影響深遠[6,20]。1.3.2 市場機制是全球減排的重要融資手段減排資金的來源是發達國家企圖通過市場機制逃避氣候責任與債務的核心所在[21]。發達國家通過清潔發展機制、設立碳交易市場基金等氣候融資機制手段,利用少量資源以少博大,培育發展中國家的早期碳交易市場[16,21]。其實質是發達國家期望通過建立全球碳交易市場,以融資和資金支持的方式逃避發達國家給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額外的資金支持的責任[16]。發達國家通過碳定價,企圖通過“市場”作為其主要融資渠道,減少自身公共資金出資義務,在這種機制下,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會被迫成為出資者。1.3.3 貨幣霸權爭奪會促進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在碳交易市場背后孕育著貨幣霸權的爭奪[15]。一國貨幣要想成為國際貨幣甚至關鍵貨幣,基本遵循著結算貨幣?儲備貨幣?一體化主導貨幣路徑。與國際大宗商品特別是能源計價和結算綁定權往往是貨幣崛起的起點[22]。聯合國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碳金融市場潛力巨大,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市場[23]。目前雖然美國控制了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所,但是碳主要交易方在歐盟,歐元是碳現貨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場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歐元將有機會挑戰美元的霸主地位。為了維護美元的世界貨幣領域的統治地位,美國正在構架并主控全球的碳交易市場,試圖取代區域化性質的歐盟碳交易市場[22]。未來碳金融市場的競爭格局將可能發生變化,進而導致碳交易市場格局的改變[24]。1.4 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趨勢1.4.1 碳交易市場具有全球化趨勢全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4個方面,第一,碳交易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有效手段之一,各國政府都333 1期 鐘小劍 等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 基于國際經驗比較 http/ / www.ecologica.cn在積極嘗試推動各自區域碳交易市場的發展[16];第二,全球復合生態系統平衡性要求,會推動各區域碳交易市場之間的信息、物質、能量等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即全球化;第三,政府或機構之間合作的需要推動全球化。為了擴大區域碳交易市場影響力,增加市場流動性,提高市場效率,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碳交易市場間開始探討通過協議等方式彼此銜接,形成統一市場[16];第四,客觀上的減排成本差異,利益驅使碳交易市場的全球化。對承擔著減排責任的國家來說,減排的第一目標仍是盡可能地降低成本。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形成將提高碳商品的流動性,并在不同國家間轉移減排成本,這將成為全球碳交易市場競爭的焦點[25]。減排成本高的國家將試圖通過國際貿易或者金融市場等渠道將減排成本轉嫁給其他國家,而減排成本較低的國家則希望通過出售減排指標而獲得碳資金[26]。并隨著減排成本由差異到趨同,不同種類碳商品的競爭力將發揮作用,出現互相折算的情況,區域碳交易市場開始互聯,一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可能出現[26]。1.4.2 碳交易市場具有金融化趨勢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規??蛇_到3114萬億美元,美國立法引入“碳限額與交易制度”,突出其金融、信息和法律領域的技術優勢,目的是掌握碳交易的定價權[15]。歐盟圍繞碳減排權,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碳交易貨幣及包括直接投資融資、銀行貸款、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為支撐的碳金融體系,旨在同美國爭奪全球碳交易的定價權[27]。許多國際金融機構和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亞行、歐洲投資銀行以及碳交易所等)都已經積極部署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通過能力建設、設立和管理碳基金,為項目開發提供貸款,開發有關碳排放權相關的金融初級衍生品,增強市場的流動性等來活躍碳交易市場[28]。2 中國減排承諾與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求逐步建立碳交易市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并積極探索碳交易市場的建設和發展。2.1 中國碳減排承諾及兌現情況巴黎協定明確了減排的總體目標,在2030年CO2排放達到峰值,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與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 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0109m3[29]。數據顯示,與2005年單位GDP排放基數相比,中國碳減排強度逐年降低,其中2014年比2005年排放強度減少了56%,森林蓄積量增加了2.68109m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1.20%,成效顯著(詳情見表1)。表1 中國碳減排目標兌現情況Table 1 Progress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in China年份Year碳排放強度減排目標Carbon Intensity Target/ %CO2排放量Carbon Emission/ T年均增長率Annual Growth Rate/ %2005 2005年單位GDP排放基數5.601092008減少33% 7.03109 7.882012減少45% 9.60109 8.002013減少50% 1.001010 7.522014減少56% 9.76109 6.36年份Year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量Forest volume increaseOver 2005/ m3森林蓄積量Forest Volume/ m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Non?fossil Fuels in PrimaryEnergy Consumption/ %2005 1.251010 7.402008 1.251010 8.402012 1.27109 1.371010 9.702013 2.68109 1.511010 10.202014 2.68109 1.511010 11.20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中國統計年鑒433 生 態 學 報 37卷 http/ / www.ecologica.cn2.2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特征2.2.1 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具有階段化特征以京都議定書中的CDM項目為起點,劃分為兩個階段清潔發展機制階段(約2002 2011年)和試點交易階段(2011至今)[23]。清潔發展機制階段通常也稱作為基于項目碳交易,試點區域則是進行碳配額交易[30?31]。 2011年起,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湖北省、深圳市啟動7個碳交易試點,探索建立碳交易機制,穩步推進制度設計、能力建設、人員培訓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2]。在此基礎上,2016年1月國家發改委已經明確中國將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2.2.2 中國基于項目的碳交易市場特征京都議定書關于碳交易的項目類型包括聯合履行(JI)的清潔發展機制(CDM),中國所開展的CDM項目分為“京都規則”和“非京都規則”兩種,前者是發達國家企業、團體在中國開展的CDM項目,后者則是中國企業、地方組織或非政府組織投資的CDM項目[32]。根據不同的減排類型,中國CDM項目分為節能和高效、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燃料替代、甲烷回收利用、N2O分解消除、HFC?23分解、垃圾焚燒發電、造林和再造林、其他項目等9大類[33?34]。截止至2016年05月16日,國家發改委批準項目數為5073項,成功注冊的中國CDM項目3807個,已簽發項目1481項。其中發改委批準項目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達3733項,占總數的73.59%,表明了政府在新能源方面的政策導向,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空間。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合計僅11項,僅占總數的0.11%(表2),核證減排項目類型分布不均,林業碳匯的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區域方面存在各省份分布不均的特征。其中內蒙古已獲得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ERs簽發的182個,位居第一。其次是云南(148項),天津市最少(2項),西藏目前還未開展相關項目。在減排量方面,項目數量并不完全與減排量成正比。有的區域項目數量較少,但減排量卻較高,如江蘇省,其簽發CDM項目數量為45個,位居11,預計減排量卻高達3.36107tCO2e,居首位(表2)。表2 各省市區CDM簽發項目數量及預計減排量Table 2 The number of projects issued by the CDM of the provinces and the estimated emission reduction省區市Provinces項目數Number減排量Emissionreduction/104tCO2e省區市Provinces項目數Number減排量Emissionreduction/104tCO2e省區市Provinces項目數Number減排量Emissionreduction/104tCO2e省區市Provinces項目數Number減排量Emissionreduction/104tCO2e內蒙古182 3084云南148 1971四川106 2515甘肅103 1686河北81 1183山東71 2471遼寧63 2313湖南62 852貴州56 813湖北46 664江蘇45 3360吉林42 575廣東41 884新疆41 810福建41 804山西37 2097河南35 1017安徽33 521廣西33 524陜西32 489黑龍江31 694寧夏30 390浙江30 3318江西25 211重慶22 547青海17 166海南11 79北京9 293上海6 379天津2 26西藏0 0合計1481 34735數據來源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截至2016年5月16日2.2.3 中國基于配額的碳交易市場特征市場規模具有逐年增長特征。北京等7個省市碳交易試點中,交易量由2013年的3.19105 t增長到2015年的2.66107t,交易額從2.05107元增長到7.02108元,并呈現出進一步增長的趨勢,2016年預計交易量達到4.36107t,交易額達8.16108元(圖3)。各試點交易市場規模發展不平衡。湖北碳交易市場累積交易量和交易額最大,高達2.96107 t,占比48.70%,但是交易額為6.40108元,僅占全國累積交易額41%,較低的交易價格未使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重慶交易規模最小,僅為2.98105t,占0.49%,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圖4)。各試點對核證自愿減排量納入配額交易的限制條件不同。 2015年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正式納入533 1期 鐘小劍 等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 基于國際經驗比較 http/ / www.ecologica.cn圖3 中國試點區域年碳交易量及交易額圖(2016年折算值根據前五個月值均值求和所得)Fig. 3 The pilot area China carbon trading volume andtransaction figures (The conversion value of 2016 is based on theaverage value of the first five months and the income)交易履約體系[35]。 7個試點陸續公布了各自的碳抵消管理辦法,由于各試點對項目的技術類型、項目來源地、減排量的產出時間、抵消上限都進行了不同規定,使得CCER入市交易的政策出現高低不一的門檻(表3)。對于準入限制較少的試點地區,比如北京和上海,CCER的交易量和履約抵消量比其他限制較多的省市突出。 CCER的入市促進了交易,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市場價格,使得各個試點市場自2015年以來的配額價格均有所下降。其中,CCER履約用量最大的上海市場,碳配額的價格振幅最大,最低月均價出現在上海(4.6元/ t)。交易活躍程度呈周期變化,平均碳價格呈下降趨勢。每年的6 8月為交易活躍期,交易量和交易額處于年度最高點,平均價格由2013年9月的78.46元/ t,降到2016年1月份的9.9元/ t,如圖5。圖4 中國試點區域累積碳交易、碳交易量比例圖Fig.4 China pilot regional carbon trading, carbon trading volume ratio chart表3 碳交易所對CCER的限制Table 3 Limit of carbon exchange to CCER交易所Emissions Exchange交易量限額比例Trading Volume Quota/ %交易地區限制Trading area restrictions北京碳交易所5本行政區上海碳交易所5全國重慶碳交易所8本行政區深圳碳交易所10全國廣州碳交易所10本行政區、外地(30%)天津碳交易所10全國湖北碳交易所10本行政區3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國情因素、動力機制與趨勢分析3.1 影響中國碳交易市場發展的國情因素及特征3.1.1 現行行政機制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的特征中國長期以來就對包括節能減排在內的約束性指標實施層層分解和責任目標考核,并且已經形成了一套633 生 態 學 報 37卷 http/ / www.ecologica.cn圖5 中國各試點交易所交易情況月變化圖Fig.5 Monthly changes in China′s various pilot exchanges比較成熟的責任目標分解和考核機制[36]。這種機制與碳交易市場中的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制度、履約和考核制度相比,成效快,成本高,對政策依賴性大,但履約得不到“出口”,減排價值得不到價格體現[37]。另外,國內采用的是碳排放強度指標,非絕對量指標,數據采集于政府統計部門,非第三方核查機構[38]。碳交易市場如何與當前國內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有機結合,為履約尋找適合的“出口”,考驗其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可能形成中國特色的機制體制[38]。3.1.2 地域發展不平衡增加減排總量控制目標的制定難度中國經濟處于高速增長時期,能源消費量和碳排放量同步增長,與世界發達國家設立碳交易市場時期存在較大差異[39]。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的不確定性,中國各區域發展不平衡,且總體上處于仍具相對較為落后的大背景下,使得各級政府部門設置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的難度加大。合理控制引導碳排放增量,尤其是推動結構性減排,結合區域的主體功能區戰略,適當考慮生態保護重點區域犧牲的短期經濟利益,成為地區政府博弈和考量的重要方面。3.1.3 以政府為主導經濟發展考量碳交易市場的公平性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區域實現減排目標和協調發展,政府部門均是第一責任主體,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壓力下,這也給區域碳減排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上下級政府之間存在利益博弈。同時國有企業作為能耗大戶,其能耗指標和碳排放指標是計算在其所在地政府的賬目上的,但是其管理權不屬于地方政府[38]。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在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方面需要建立協調機制。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不對等,這可能會造成碳交易市場的不公平性,這3個方面的關系協調結果最終會反映在碳交易市場制度設計方面。3.1.4 外圍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增加碳交易市場的構建難度比如,中國的價格形成機制未完全市場化,如電價、油價等,碳交易可能會使得高能耗企業增加運營成本,而成本的增加必定會傳導到產品價格中。在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配額的分配過程可能遭遇較大阻力,進而影響企業生產經營秩序等[9]。另外對于各類節能減排和推廣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一系列補貼、減免稅等政策,碳交易制度如何與政策協調和銜接,需要統籌考慮。3.2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動力機制分析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碳交易市場有與其他碳交易市場相通的動力機制,也有其自身的特點。733 1期 鐘小劍 等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特征、動力機制與趨勢 基于國際經驗比較 http/ / www.ecologica.cn3.2.1 當前國內減排壓力與產業結構轉型,需要市場機制有效結合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已經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挑戰。一度以行政措施為主的節能減碳,取得顯著成效,但存在高成本減排和對積極減排的企業缺乏經濟激勵,未完成減排目標的企業缺少經濟上的處罰的弊端[22]。全國碳交易市場首期納入的電力、鋼鐵、有色金屬、水泥化工等正是去產能、去庫存任務重的高耗能、高排放產業,是中國政府期望通過碳交易市場以控制碳排放為約束手段,倒逼企業升級轉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化解落后產能的邏輯提現。如何推動低碳服務產業發展,協同治理大氣污染,體現碳排放空間的資源屬性,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形成強有力的倒逼機制是政府需要結合國際碳交易市場經驗與中國國情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3.2.2 樹立和維持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需要強化氣候行動,兌現減排承諾2015年6月,中國對外發布了關于強化氣候行動的“國家自主貢獻”,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作為實現峰值目標的重要舉措。同年9月中國對外宣布將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進一步明確了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的時間表,促使各級政府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抓緊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確保兌現承諾,推動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提出的CO2排放2030年前后達到峰值,并爭取提早達到的目標[22]。3.3 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中國碳交易市場是建立在發展中國家的碳交易市場,不僅具有全球化和金融化的兩大發展趨勢,有自身的特點。3.3.1 有序推進,建立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擴大交易體量與衍生產品類型自京都議定書下建立碳交易市場,最明顯的趨勢就是碳交易市場由單個國家向多個國家、全球參與的方向演進[40]。中國將在2017年建立全國統一碳交易市場,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從碳交易市場內部來看,2017年所有參與全國碳交易的企業名單將確定,這些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由第三方核查,而且在這一年中,中國將完成對碳排放權配額的發放,基本具備交易條件的地區可以率先開始交易。2020年后,中國納入碳交易的行業、企業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根據測算,未來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年交易量大約將達到30 40億t,超過歐盟的20億t[41],并且體量還將繼續增加[22]。碳交易將與金融產品的深度融合,資本規模較大[42]。若現貨交易平穩、履約及時,人才儲備充足,期貨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金融產品類型,碳期貨會成為未來碳交易市場的重要產品之一[43]。碳作為大宗商品,在價格調整和規避企業風險方面都需要期貨市場發揮作用[44]。3.3.2 碳交易制度將進一步完善,交易模式和交易規則將與其他國際規則兼容中國碳交易市場制度設計必定考慮中國行政特點、發展中國家的基本國情及與其他碳交易市場的銜接性而制定[45?46]。會適當考慮各省份或者區域的事情情況,但是規則總體趨勢必將趨于統一,不斷完善,在總量設定和分配方面,碳交易市場內的總量控制目標與各區域政府或者國家劃定總量目標緊密相連,配額的分配過程必定是分類指導,兼顧公平和效率;對于新進者和退出者給予特別考慮[47]。履約和考核制度方面,懲罰規則安排顯得特別重要,而國有企業的特殊地位將考量市場的靈活性。交易制度更加復雜,價格波動的概率加大。在MRV和登記簿支撐機制方面,結合國際經驗和國內試點經驗,為了有利于碳排放量的準確計量,增加碳交易透明度,監測報告核證必定是統一化和標準化[48]。有了符合中國國情的規則后,會進一步推動與其他已經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國家和地區就全球碳市場的規則和機制進行磋商,建立既適合中國,又兼容其他國家規則的統一的碳市場規則[22]。4 討論與結論碳交易市場是促進全球復合生態系統碳素由氣態向固態轉移的重要市場機制,以資本為導向,對大氣中的碳元素實現“開流節源”,鏈接社會系統與自然系統進行再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對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具有高效性和低成本性。資本會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時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國833 生 態 學 報 37卷 http/ / www.ecologica.cn際氣候談判的核心利益、減排的融資需求、貨幣霸權等驅動著碳交易市場全球化和金融化,會進一步促進區域性的碳交易市場建立(如中國碳交易市場),并且彼此聯系、兼容、交匯,最終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場或體系。與此同時,巴黎協議共同愿景致使碳排放空間更加稀缺,全球各區域的經濟、技術等發展不平衡,減排成本不同,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進一步加大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排放空間的掠奪[16]。因此,進一步研究適合于中國當前發展現狀的碳交易市場體系,維護大國形象,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助推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推動和發展國際碳交易秩序顯得尤為重要。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如何建立適合于自身國情的碳交易市場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中國經濟增速快、碳排放增量大、能源依賴性大、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和外圍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等影響因素作用下,碳交易試點市場發展呈階段性特征、市場規模大且發展不平衡、交易價格呈現下降趨勢等特征。中國對世界的承諾是以碳排放強度和森林蓄積量為主要表征,中國采取的方式是擴大經濟規模同時降低部門碳強度,協調國內各省份的發展,實現整體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10]。另外,積極促進林業及林業碳匯發展,對發展低碳技術、碳匯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產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當前國內的減排核算體系不完善,森林等碳匯經營、計量與監測方法學等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精度、廣度都存在較大的誤差[49],急需構建精度高(高頻數據、物聯網)、簡單易操作的方法學,研發適合不同地域或植被類型的現代化生態儀器以滿足市場的需要。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碳交易市場也會進一步促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和自然資源資產核算等方面方法學的構建。致謝感謝建師范大學祁新華教授對寫作的幫助。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 Massetti E, Tavoni M. A developing Asia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sia ETS). Energy Economics, 2012, 34(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