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展望
·理論綜述 ·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展望*王凱偉毛星芝羅鴿希內容提要 低碳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低碳經濟研究呈現出越來越熱的勢頭 。隨著低碳經濟研究的進展 ,國外學者主要從低碳經濟的概念 、碳稅和碳交易市場 、低碳城市建設以及發展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探析 ,國內學者主要從低碳經濟的內涵 、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發展的評價 、發展的路徑以及發展的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探析 。在未來的研究中 ,應著重加強低碳經濟的理論 、評價體系 、制度體系 、低碳能源及技術 、具體區域和行業以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 。關鍵詞 低碳經濟低碳城市評價體系一 、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外研究現狀隨著低碳經濟研究的進展 ,國外學者對低碳經濟的概念 、碳稅和碳交易市場 、低碳城市建設以及發展途徑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索 。1.對低碳經濟概念的研究 。目前被廣泛引用的概念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 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 ,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 ,推動提高能效技術 、節約能源技術 、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 、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 ,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 ?!暗吞冀洕?”提出的大背景 ,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 。在此背景下 ,“碳足跡 ”、“低碳經濟 ”、“低碳技術 ”、“低碳發展 ”、“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社會 ”、“低碳城市 ”、“低碳世界 ”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政策應運而生 。能源與經濟以至價值觀的大變革 ,將為逐步邁向生態文明走出一條新路 ,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 ,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 ,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 ,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 。2.對碳稅和碳市場交易的研究 。目前 ,歐洲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在本國開征碳稅 ,并建立碳交易市場 。碳稅實際上是一種矯正稅 ,有的國家稱為能源稅 ,其本質都是為了使邊際私人成本等于邊際社會成本 ,邊際私人收益等于邊際社會收益 ,從而達到治理污染的目的 。20世紀90年代初 ,芬蘭 、瑞典 、丹麥 、荷蘭四個北歐國家先后開征碳稅 ,1999年意大利開始征收 ,2007年和2008年加拿大魁北克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先后開征碳稅 ,又為碳稅的理論和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3.對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 。目前對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范圍較廣 ,包括低碳消費 、低碳社區 、低碳建筑等 。國外學者主要從建筑或社區等角度出發進行研究 ,這種研究方法對我國低碳城市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低碳社區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 ,近期國外的相關研究更多地關注草根創新在低碳社區建設中的作用 。草根創新 (grassrootsinitiatives)依賴于個體有限的能力 、資源和力量的整合 ,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對低碳社區的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 ,在社區內部 ,草根創新又具有很強的應用性 ,而且可以打破不同社區間的界限 。在實踐層面上 ,Canelo Project項目屬于典型的草根創新 ,它由非政府組織發起 ,主要是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建造房屋 ,最大限度使用當地比較容易獲取且價格低廉的自然和中碳材料建造 ,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生態足跡 ,有效地避免水泥材料給環境帶來的污染 。根據IPCC的報告 ,在發達國家 ,建筑大約消耗了78經濟學動態 2012年第9期*王凱偉 、毛星芝 、羅鴿希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郵政編碼 411200,電子郵箱 wangkw168@126.com。本文是作者承擔的 2010年度湖南省軟科學項目 “促進湖南省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建設研究 ”(編號 2010ZK305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40%的能源 ,其產生的溫室氣體大約占到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6%。EIA的報告顯示建筑大約消耗了全球30.8%的能源 。因此 ,發展低碳建筑對于解決全球能源危機 、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建筑物的建造過程可以分解為建造 、裝修 、室外設施建設 、運輸 、經營 、廢物處理 、物業管理 、拆遷和建筑處置等9個階段 ,每個階段又包含材料 、設備和能源以及人力資源等因素 ,因此 ,低碳建筑要求每一個階段所使用的材料 、設備等都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 。Chen(2010)等認為可以有效加強管理 ,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費量 ,并指出與建筑物建造過程中的能耗相比 ,建筑物的后期運營管理所消費的能源量更大 。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 ,通過在新建筑中采用傳統的節能技術 ,可以使新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平均下降20%-30%,有些地方甚至超過40%。4.對低碳經濟發展途徑的研究 。斯特恩報告提出全球減排政策的三個要素 ,即通過稅收 、貿易或法規進行碳定價 ;支持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推廣應用 ;消除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障礙 。有一些學者認為發展新能源或能源戰略調整有助于促進轉型 ,如Ab-deen(2007)認為減少能源消費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潔能源使用是減輕能源生產和消費負面影響的主要手段 。有不少學者從發展低碳技術角度提出了具體路徑 ,如Sunikka(2006)提出應通過提高能源效率和低碳技術促進城市轉型 ;Winkler(2007)認為應發展低碳技術和新能源 ,并指出平板太陽能收集器能為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部署做好技術準備 。也有學者從碳金融角度提出促進低碳經濟轉型的政策建議 ,如Til Requate(2005)通過回顧環境政策工具為促進先進減排技術發展產生的激勵方面的相關進展 ,指出在完全競爭市場情況下 ,采用碳價等市場手段通常比指揮和控制手段具有更好的表現 ,碳稅要比碳排放限額更具有促進技術研發和創新的效果 ;Morrison &Yoshida(2009)通過比較研究中國 、美國和韓國 ,提出應設立適當的公共基金來發展清潔能源與低碳排放 。上述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途徑都為我國低碳經濟轉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 。5.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實踐探索研究 。國外政府在低碳經濟發展的實踐操作方面大規模實施戰略 ,以歐美為主的發達國家相繼采取一系列實際行動向低碳經濟轉型 。2009年1月 ,美國白宮發布“經濟恢復和再投資計劃 ”報告 ,提出將能源列為最重要的領域之一 。報告中指出 ,未來3年內將把風能 、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的生產能力提高1倍 ,未來10年內政府將投入1500億美元資助替代能源研究 ,將加大對新能源技術的投資力度以減少石油消費量 ,大量投資綠色能源 風能 、新型沙漠太陽能陣列和絕緣材料等 ;推行綠色建筑對全國公共建筑進行節能改造 。歐盟承諾到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將煤炭 、石油 、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減少20%,將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從而帶動歐盟經濟向高能效 、低排放的方向轉型 。二 、低碳經濟發展的國內研究現狀隨著低碳經濟研究的進展 ,國內學者對低碳經濟的內涵 、發展的必要性和意義 、發展的評價 、發展的路徑以及發展的模式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1.對低碳經濟內涵的研究 。低碳經濟概念的出現是基于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的考慮 ,隨著實踐的進展 ,低碳經濟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 。目前 ,國內學術界對低碳經濟概念并沒有形成一個共識 。莊貴陽 (2005)認為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 ,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鮑健強 (2008)指出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 ,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 ,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 、清潔利用和低碳或無碳能源開發 ,是經濟發展方式 、能源消費方式 、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 。盡管學者們的研究角度不同 ,對低碳經濟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存在差異 ,但其概念的內涵大致相同 ,即低碳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 、低污染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效益 ,其實質是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發展清潔能源 ,其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其目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 ,學術界對低碳經濟倡導的低能耗 、低排放 、低污染 ,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度認同 ,不論是中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還是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貢獻 ,發展以低能耗 、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將是大勢所趨 。2.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研究 。國內關于低碳經濟的評價對象主要是省市級的區域性城市 ,并且在設計評價指標體系時多依據層次分析法的相關思想進行構建 。胡大立 、丁帥 (2010)提出低碳經濟評價邏輯結構框架 ,在此基礎上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確定為三個層次 (目標層 、準則層 、指標層 )。李曉燕 (2010)在構建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88基礎上 ,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 。毛玉如 、沈鵬等 (2008)通過對低碳經濟活動的物質流分析 ,提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應從區域 、技術 、產業 、機制四個層面考慮 。王斌斌 (2010)在運用因子分析法客觀構建了能夠系統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 ,并對15個資源型城市的低碳經濟發展績效進行了客觀評價 。謝傳勝 、徐欣等 (2010)運用模糊粗糙集理論建立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模型 ,進而對城市低碳經濟發展路徑進行分析 。3.對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研究 。對于如何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 ,不同的學者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角度提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 (2008)提出 ,要制定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 ,積極運用政策手段開征碳稅和推行碳交易 ,推行試點示范并總結經驗逐步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 (2008)在“低碳經濟 理念 實踐 創新 ”的報告中提出 ,發展低碳經濟 ,要開發產業節能新技術 ,努力優化工藝路線 ,選擇節約替代型產品 。莊貴陽 (2007)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六種可能途徑 調整經濟結構 ,提高能源效率 ,調整能源結構 ,遏制奢侈浪費 ,加大碳匯和國際合作 。任力 (2009)認為 ,應調整產業結構與能源結構 ,加強低碳技術創新與產品創新 ,推進低碳制度創新與法律體系建設 ,積極發展碳金融市場 。杜明軍 (2009)提出通過以低碳財政資金為先導平臺 ,以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現代低碳經濟發展示范區項目為載體 ,引導 、拉動低碳經濟龍頭企業對現代節能項目的投入 ,整合各類低碳發展資金 ,逐步形成低碳經濟轉型的 “聚寶盆 ”效應 。龔建文 (2009)指出發展低碳經濟重點是降低能源強度 ,實現節能減排 ;最優路徑是提高能源效率 、發展可再生能源 、發展循環經濟 ;還需要積極的戰略規劃和對策措施 ,在政策上 、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4.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研究 。付允 (2008)等認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以低能耗 、低排放和低污染 ,以及高效能 、高效益 、高效率 (簡稱三低三高 )為基礎 ,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 ,以節能減排為發展方式 ,以碳中和技術為發展方法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邢繼俊 (2009)提出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三種模式 ,即初期發展模式包括自上而下調整發展 、逐步優化產業結構 、逐步淘汰高耗能產業 ;中期發展模式包括自下而上的低碳經濟發展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促進新能源發展 ;晚期發展模式包括促進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持續開發新能源和重視低碳社會的倫理文化建設 。畢軍等 (2009)認為 ,低碳發展需要技術 ,但低碳發展不能依賴技術 ,碳排放影響幾乎存在于生產生活的每個環節 ,因此構建政府 、企業 、公眾共同參與的低碳社會發展模式至關重要 。中國人 民 大 學 氣 候 變 化 與 低 碳 經 濟 研 究 所 楊 志(2009)提出了 “綠色+資本+網絡 ”的低碳經濟發展新模式 ,借助綠色網絡和資本的力量發展綠色經濟 。上述研究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三 、低碳經濟發展的趨勢展望縱觀國內外研究現狀 ,該領域研究呈現出研究成果眾多 、研究資料豐富 、研究視野開闊 、研究方式多樣的景象 。未來在低碳經濟的研究要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合理的將其應用到我國的社會實踐中 ,更重要的是低碳經濟的研究要立足國情 。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研究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研究 。加強低碳經濟理論研究對于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是確立我國低碳發展綱領的基礎 。需要對低碳經濟進行更系統 、深入的理論分析 ,揭示低碳經濟最本質的內容 ,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經濟的科學內涵 。二是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研究 。政府的政策 、實證研究以及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等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 。國內關于低碳經濟的評價主要集中在區域性的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低碳城市建設等 ,評價方法主要是綜合合成方法 、層次分析法等 。而國外的研究則側重于低碳經濟某一特定領域 ,如低碳能源 、碳排放等方面 ,大量運用各種數量模型 ,如投入 產出法 、成本 效益法等 ,將低碳經濟具體化 ,針對國際 、國家 、區域等不同尺度探討低碳經濟發展的具體模式 。三是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研究 。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是低碳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同時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 ,工業化進程加快 ,產業技術亟待升級 ,我國已經逐漸呈現出從以引進技術和模仿為主逐步向自主研發轉變 、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逐步增強的發展趨勢 ,并逐漸從完善制度建設入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因此 ,加快以 “產權界定 ”為中心的制度建設 、完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 、建立企業參與機制以及建立健全風險投資等制度成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建設方向 。所以 ,如何在國內外既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 ,發展和98經濟學動態 2012年第9期超越國內外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 ,從政治 、經濟 、法律 、科技以及文化等角度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國國情 、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體系 ,逐漸成為低碳經濟研究領域迫切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四是低碳能源及技術研究 。由于我國人口過多并且持續增長 ,在實現工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產和消費都比較大 ,碳排放量也比較大 。必須調整能源和產業結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強度 ,走 “低碳經濟 ”的路子 ,從過去高投入 、高排放 、低產出的 “兩高一低 ”的產業高碳發展模式向低投入 、低排放 、高產出的 “兩低一高 ”的產業低碳發展模式轉型 。低碳經濟的發展與碳處理技術的進步息息相關 ,目前關于碳處理技術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有待進一步發展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所有權和轉讓問題 ,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 。未來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長的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 ,而發展中國家限于自身經濟實力 ,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技術研發能力相對不足 ,技術轉讓進展十分緩慢 。因此 ,要進一步開發低碳能源 ,研發低碳技術 。五是具體區域和行業的研究 。目前 ,低碳經濟研究在國外側重于溫室氣體減排 ,研究內容比較具體 ,研究范圍也比較廣泛 ,而國內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入手 ,側重于制度 、政策 、戰略研究 。未來的研究除了要立足于國情 ,繼續進行完善宏觀研究外 ,還要強化微觀研究 。低碳經濟的發展最終要落實到省 、市 、縣 、企業 ,因此 ,加強微觀研究對于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國內許多學者雖然提出了不少相關的政策措施 ,但缺乏針對性 。目前關于低碳經濟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借鑒國外低碳經濟轉型經驗 ,對我國具體區域和具體行業的低碳經濟轉型研究缺乏足夠的關注 。因此 ,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 ,如何有效地耦合產業結構和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必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六是低碳城市構建研究 。低碳城市包含范圍廣泛 ,存在的問題也較多 ,未來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普適性的低碳城市發展模式上進行研究 ,另一方面要結合不同城市的特殊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研究 。低碳城市的建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開發低碳能源是建設低碳城市的基本保證 ,清潔生產是建設低碳城市的關鍵環節 ,循環利用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有效方法 ,持續發展是建設低碳城市的根本方向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調整能源結構 ,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 ,建立以低能耗 、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 。參考文獻 胡大立 丁帥 ,2010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科技進步與對策 第 22期 。杜明軍 ,2009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耦合機制體系的戰略思考 ,中州學刊 第 6期 。付允 馬永歡 劉怡君 牛文元 ,2008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 ,中國人口 ·資源與環境 ,第 3期龔建文 ,2009低碳經濟 中國的現實選擇 ,江西社會科學 第 7期 。李曉燕 ,2010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省區低碳經濟評價探索 ,華東經濟管理 第 2期 。毛玉如 沈鵬等 ,2008基于物質流分析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現代化工 第 11期 。任力 ,2009低碳經濟與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社會科學家 第 2期 。王斌斌 ,2010低碳經濟發展評價體系構建與經驗研究 ,東北財經大學學報 第6期。謝傳勝 徐欣等 ,2010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及發展路徑分析 ,技術經濟 第 8期 。邢繼俊 ,2009發展低碳經濟的公共政策研究 ,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楊志 ,2009綠色 +資本 +網絡 一種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國際融資 第 11期 。莊貴陽 ,2005中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 第 3期 。Chen,G.Q.et al(2011),“Low-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and multi-scale input-outpu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16(1)583-595.Morrison &Yoshida(2009),“China,United States,Koreatake lead in clean energy and low-carbon initiatives“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522-4.Omer,A.M.(2007),“Focus on low carbon technologiesThe positive solution“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Reviews 41-27.Requate,T.(2005),“Dynamic incentives by environmentalpolicy instruments-a survey“ ,Ecological Economics 54(2-3)175-195.Sunikka &Minna(2006),“Energy efficiency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in urban renewal“ ,Building Research&Information 34521-533.(責任編輯 鐘培華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