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2018年是個特別不一樣的年份,我創業十年了,聚商圈發展進入第十個年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進入第五年。2018年,不僅是一個全新的開始,還將會是中國民營企業家“一帶一路”的元年!”12月12日下午,在聚轉型·一路有你暨“一帶一路”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與發展峰會新聞發布會上,聚商圈創始人、董事長王曉芳如此說道。
聚商圈作為16萬企業家共同選擇的轉型加速器,為企業家們提供各種專題的創業和轉型的輔導咨詢、商機撮合,如招商會產品發布會、國際商務考察活動、國內游學訪問活動、企投家活動、私董會等近萬場的線上線下活動,擁有超過16萬的民營企業家會員。今年,推出了新媒體《曉芳耍大牌》,2018年將推出事業+APP等項目。
在王曉芳眼里,中國民營企業家,也就是我們常常調侃的“土豪”才是最需要呵護人,他們是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也是中國最具企業家精神的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民營企業約有6500萬戶,其中企業數量超2680萬家,整個民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到65%,對增進就業人數的安排在90%以上。民營經濟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中國民營企業健康不健康決定了中國經濟的健康與否,中國民營企業家們活得好不好,直接決定了全國千千萬萬個家庭活得好不好。
但在如今這個創業難、守業更難,時代變化飛速的時代,他們的處境并不樂觀,用“夾縫中求生存”一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其中的辛酸與無奈,自知其味。
傳統零售業遭遇瓶頸、傳統制造業受困于高庫存、原材料價格成倍上漲、人工成本也漲,工人和白領一個價,經銷商遭遇天花板,企業的日子越加更難過,連巨頭們也難以避免。 萬達賣地轉型、美特斯邦威連續關店、山西海鑫鋼鐵集團被高庫存拖累宣告破產,六個核桃濱州總代理跑路,成都茅臺經銷商,3年虧損近200萬,鶴壁伊利經銷商虧損1600萬……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
整個傳統行業做生意的基本邏輯被徹底顛覆! 以前“低買高賣”、“利用信息不對等”、“模仿、山寨、低成本、低價策略”的方法行不通了,企業陷入泥潭,企業家們也日夜恐慌著,渴望改變現狀。
在別人眼里他們又土又有錢,是土大款,跟不上時代潮流,固步自封,不愿大刀闊斧的改革,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牽動幾百戶、幾千戶家庭幸福,他們只能謹慎謹慎再謹慎,時刻警醒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肩扛自己的責任。 “沒有人比聚商圈、比我更了解這些民營企業家的痛和他們的需求的人了。因為了解,所以懂得,我們知道怎樣才能服務好他們,支持他們的企業轉型升級更輕松、經營企業更幸福,這是我們聚商圈的使命和愿景。在如今這個艱難的險境下,企業轉型升級已刻不容緩,一帶一路是破局之道。2018年1月5-6日在廣州舉行,希望能夠對我們的企業家會員有所幫助?!本凵倘Χ麻L王曉芳面對媒體如此說道。
王曉芳認為,2018年是中國民營企業家一帶一路元年。
首先,國家政策鼓勵。今年五月份,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四年的成果,中國同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協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機制化產能合作,同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共同發出推進“一帶一路”貿易暢通合作倡議,企業走出去有了政策保障。這是設施聯通不斷加強的4年、貿易暢通不斷提升的4年、資金融通不斷擴大的4年,也是民心相通不斷促進的4年。
不僅國家政策給“一帶一路”大開方便之門,據不完全統計,三年多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專為一帶一路出訪、演講有15次之多。截至2017年5月14號,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先后與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50多份“一帶一路”政府間合作協議。
其次,國內市場已經趨向飽和,但國外市場仍然廣闊,據了解,世界上有許多像阿拉伯這種百分只百依賴進口的國家,中國作為出口商品大國僅占進口比例不到百分之十,外貿潛力巨大。
再者,海外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不少人稱“跟著一帶一路去國外賣煎餅果子都能賺2個億”。
隨著雅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匈塞鐵路等項目將在2019年和2020年陸續通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初有成效。王曉芳董事長表示:“2018年,民營企業家得去早早布局,如果等萬事齊備,也許就錯過了進入的最佳時機?!?/p>
王曉芳董事長還向記者透漏,2018年1月5號、6號在廣州針對“一帶一路”舉辦的聚轉型·一路有你暨“一帶一路”對中國企業的影響與發展峰會,特意邀請了中國-阿拉伯商會主席為代表的大海博士等海外專家,到現場為各企業家解疑答惑,讓大家了解阿拉伯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真實的需求;以及早早在非洲買地挖礦、實現產業升級,迎來自己事業第二春的山東金王集團董事長溫永林,為大家分享他的經驗。更有“一帶一路”國家頂層專家學者,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儲殷等大咖從戰略高度與宏觀視角解讀“一帶一路”,研討“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推動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