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及碳市場建設總體工作_劉峰.pptx
劉峰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我國 應對 氣候變化及碳市場建設總體 工作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背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 工作-政策進展-重點合作領域-全國碳市場建設2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設置 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進展1氣候司主要職責負責應對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工作,綜合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組織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牽頭擬定并協調實施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重大目標、政策、規劃、制度,指導部門、行業和地方開展開展相關實施工作。綜合處戰略處履約處國際處合作處氣候司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設置- 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對話交流活動- 組織實施應對氣候變化雙多邊務實合作項目,承擔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相關工作- 承擔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的戰略、政策、規劃、宣傳和低碳試點示范等工作- 承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領導小組有關具體事務國內政策和履約處- 承擔氣候變化與保護臭氧層國際公約國內履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核、碳排放交易管理、適應氣候變化、清潔發展機制等工作- 開展碳排放標準及低碳技術目錄擬定、低碳標識和認證推廣、氣候變化風險評估等工作國際政策和談判處- 分析研判全球氣候治理總體形勢和各國動向,提出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總體政策和方案建議- 牽頭組織參加公約談判并參與公約外多邊機制相關談判- 組織和參加氣候變化雙多邊磋商戰略研究和協調處對外合作與交流處承擔司內文電等綜合事務和綜合協調工作,承擔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科研、立法、投融資、碳捕集利用封存、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等工作綜合處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一)全球氣候系統正在持續變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的評估結論是國際科學界的主流認識,也是國際社會采取應對措施的主要科學依據 IPCC組織全球科學家發布了 5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為人類活動產生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 歷次評估報告結論已經從 “ 可能( 66) ” 、 “ 很可能( 90”上升至 “ 極有可能( 95) ” IPCC最新發布的 全球增暖 1.5℃ 特別報告 指出,按目前排放速度全球溫升將在 2030年至 2052年間達到 1.5℃ ,如果要將溫升控制在 1.5℃ ,需要將 2030年全球人為二氧化碳凈排放量比 2010年降低45,并在 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二)氣候變化的歸因 氣候變化是指工業革命以來由于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氣候系統的改變 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為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持續上升 全球變暖是觀測實事(三)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與損害氣候變化對全球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基礎設施安全以及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構成長期的重大威脅。 我國人口眾多,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受到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更為顯著。- 1951-2017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已出現冰川持續消融和永久凍土層暖化,部分冰川將在 2050年前消失。- 1980年至 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目前處于 30多年來的高位。- 本世紀以來由于氣候變化成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07,超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 7倍。 全球氣候災害事件發生頻次不斷增加,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不斷上升 。- 2017年成為有記錄以來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損失最大的一年- 如果到 2100年全球平均溫升達 4.5℃ ,氣候變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將抹去屆時全球經濟增量,給自然生態帶來不可逆轉的重大損害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全球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四)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有 減緩 和 適應 兩大方面,兩方面措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減緩 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適應 采取降低 不利影響和 減輕 損害 的 措施林業和農業水資源、海洋人群健康重要基礎設施防災減災主要領域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提高能效發展非化石能源增加碳匯主要措施全球氣候治理進展和成果(一)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歷程 1992年 -至今 第 24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18年 12月 2日 -波蘭卡托維茨)- 推進 巴黎協定 實施細則談判全球氣候治理進展和成果(二)談判焦點問題及格局變化目標 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合作機制焦點 減排和出資責任分擔陣營 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兩大基本陣營氣候談判格局隨各方經濟實力和排放總量的變化而演變l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l1990年我國排放量 20.8億噸,約占全球排放的 10.1,而 2015年我國排放量已超過 90億噸,約占全球的 28,超過歐美排放總和。l1990年我國人均排放 1.8噸,遠低于當時的全球人均水平,而 2015年我國人均排放 6.6噸,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0,也已超過歐盟人均水平。 l短期內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全球占比高的現狀難以改變。l傳統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 兩大陣營 ” 在一些問題上界限模糊,各種力量進一步分化組合,針對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發展中大國的期待和壓力不斷上升。全球氣候治理進展和成果(三) 巴黎協定 主要內容溫升目標 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 2C之內并爭取實現 1.5C。減緩目標 全球排放盡早達峰,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源和匯的平衡。適應目標 提高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推動適應型社會建設。資金目標 資金流動應符合溫室氣體低排放和氣候適應型發展的領域。 巴黎協定 于 2016年 4月開放簽署, 11月生效。 2016年 9月 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 巴黎協定 。習近平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各自批準巴黎協定的法律文書。全球氣候治理進展和成果(四)美國退出 巴黎協定 的影響削弱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推動力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方向不會逆轉有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提升各方對我預期,加大我國在談判中面臨的壓力影響部分領導干部和公眾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認識對于全球的影響對于我國的影響2017年 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 巴黎協定 。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 國際社會應該以落實 巴黎協定 為契機,加倍努力,不斷加強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創新應對氣候變化路徑。 習近平-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不僅是我國保障經濟、能源、生態、糧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治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同發展的責任擔當。李克強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自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國際進程,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注入強大的政治推動力。2008年和 2010年,中央政治局兩次圍繞應對氣候變化主題進行集體學習。強調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進一步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1990年 ,國務院設立 “ 國家氣候變化協調小組 ” ,由國務委員任組長,辦公室設在氣象局。1998年 , 成立 “ 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 ” ,辦公室設在原國家計委。2007 年 , 成立 “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 ” ,國務院總理任組長,辦公室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2008年 , 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置 應對氣候變化司 ,負責統籌協調和歸口管理應對氣候變化工作。2010年 , 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 協調聯絡辦公室 ,具體工作和日常事務由應對氣候變化司負責。2018年 , 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及減排職責劃入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對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組成單位和人員進行了調整,生態環境部承擔領導小組應對氣候變化及減排方面具體工作。2013年 , 國務院重新調整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組成人員,具體工作仍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均成立了以省級行政首長為組長的省級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一些?。▍^)還成立專門的應對氣候變化職能機構。- 2008年組建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辦公室設在氣象局。應對氣候變化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體系提出并落實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中國政府提出到 2020年和到 2030年的氣候行動目標,并將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納入每個五年規劃中,制定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工作方案。 2018年 ,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約 45.8,已經超過了2020年下降 40-45的目標。制定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 2014-2020年)、國家適應戰略等政策文件,在 “ 十二五 ”、 “ 十三五 ” 期間制定并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組織開展 2050年低碳發展戰略研究,推動地方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納入本地區的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在國家層面建立了總理為組長的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 20多個相關部門參加,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問題。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進展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2011年起 ,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等 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7年 12月 , 經國務院同意,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圍繞全國碳市場建設任務要求,下一步將堅持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按照 “ 適度從緊 ” 的原則開展配額分配,分階段穩步推進碳市場建設,積極推進各項相關工作。一是建立完善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二是加快推進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推動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管理。四是開展能力建設。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進展為實現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我們對各?。▍^、市)分解了碳強度下降指標。從 2014年起對各?。▍^、市)人民政府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制定并出臺了 省級人民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核辦法 ,對外公布了評價考核結果,強化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及激勵約束機制。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進展開展省級人民政府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考核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進展開展低碳發展和適應的試點示范已在 6個省 81個城市(區、縣)開展了低碳試點建設工作。試點省市以盡快實現地區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標或碳強度顯著下降為目標,初步探索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較好地實現了控制排放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 “ 雙贏 ” 。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在全國范圍內確定了28個試點城市,推動地方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積極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前期研究和籌備工作,鼓勵地方先行先試。積極推動開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 。在 “ 全國低碳日 ” 期間與地方和部門聯合舉辦宣傳活動,普及低碳知識,提升低碳意識。每年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報告,并利用 “中國角 ” 系列邊會平臺,宣傳我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和成效 。開展宣傳和交流活動I. 碳市場建設背景II.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III. 下步工作全國碳市場建設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 十三五 ” 規劃 綱要 碳市場建設背景 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中國國家自主貢獻 北京人口 1.96千萬GDP 1.78萬億配額 57mt天津人口 1.41千萬GDP 1.29萬億配額 160 mt上海人口 2.38千萬GDP 2萬億配額 160 mt湖北人口 5.76千萬GDP 1.96萬億配額 340mt重慶人口 2.95千萬GDP 1.15 萬億配額 136mt廣東人口 10.59千萬GDP 5.7萬億配額 388mt深圳人口 1.05 千萬GDP 1.30萬億配額 34mt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體系2017年 12月 19日,中國啟動碳排放權交易 體系 簽署注登系統和交易系統聯合承建 協議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2017年 12月 19日,經國務院同意,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 印發,標志著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正式啟動,具有里程碑意義。主要特點階段性,先易后難堅持將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統一標準,市場導向主要框架8章, 23條總體要求,基本原則,任務目標3類市場要素, 3類參與主體, 3個基本制度, 4個支撐系統, 4項保障措施發電行業配額管理,試點過渡基本原則堅持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服務堅持標準統一、公平公開堅持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堅持協調統一、廣泛參與參與主體重點排放單位 (初期 發電行業)- 發電行業年度排放達 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 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其他行業自備電廠視同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 逐步擴大重點排放單位范圍監管主體 ( 分級監管 )- 國家主管部門- 地方主管部門第三方核查機構符合條件要求的核查機構,依據核查有關規定和技術規范,受委托開展碳排放相關數據核查,并出具獨立核查報告,確保核查真實、可信 相關制度市場交易相關制度重點排放單位配額管理制度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制度支撐系統數據報送系統 注冊登記 系統 交易系統 交易結算系統運行流程企業數據報送第三方核查政府分配配額 企業市場交易 企業配額清繳